雲南發現遠古類蝦甲殼動物化石

考古

導讀目前,科學家聲稱,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發現一塊小型遠古化石樣本,化石中是類似蝦的遠古甲殼類動物的鏈狀結構,這種結構十分罕見。這種長得類似蝦的海洋生物體,是生活在5.25億年前的新物種,遠古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澄江縣,化石顯示二十多只相同的海洋遠古生物頭尾相連。據稱,澄江縣以富含遠古化石而著稱。雲南大學侯賢光教授帶領的一支研究小組發現,這個化 ...

目前,科學家聲稱,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發現一塊小型遠古化石樣本,化石中是類似蝦的遠古甲殼類動物的鏈狀結構,這種結構十分罕見。這種長得類似蝦的海洋生物體,是生活在5.25億年前的新物種,遠古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澄江縣,化石顯示二十多只相同的海洋遠古生物頭尾相連。據稱,澄江縣以富含遠古化石而著稱。雲南大學侯賢光教授帶領的一支研究小組發現,這個化石包含著22只完整或部分完整的遠古生物體,它們彼此連接形成一個鏈狀結構,目前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10月9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化石樣本中僅包含著一種獨立生物體,其中最長的僅有2.4釐米長,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教授尼古拉斯·斯特勞菲爾德評論稱,這的確是一項非常吸引人的重大發現,它十分特別,而且充滿著謎團。作為5.25億年前的遠古海洋生物能夠如此整齊地排列著,是非常令人驚異的。來自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德裡克·斯威特爾教授稱,這種遠古滅絕物種,很可能是長有頭部外殼和節肢身體的甲殼類動物的祖先。斯威特爾說,“如果這種遠古物種仍存活至今,也許你在餐廳看到烹飪好的這種美食時,你一定會認為它是類似於蝦的一種海洋生物。”盡管這個環狀遠古化石在海底被拉伸和扭曲,但仍然保持著完整性。他指出,人們可以從化石上非常清晰地看到個別生物體被彎曲成直角,但是這個鏈狀結構仍完整地保持著。很可能這種遠古生物是生活在海底,研究小組認為它們游動或漂浮在水柱之中。斯威特爾強調稱,這種首尾相連鏈狀群體性行為很可能並不是出於獵食目的,由於彼此之間首尾相連,當生物體張開嘴部時,很可能就被鄰近個體的尾部遮擋著。我們猜測這種鏈狀結構是由生物體頭部的附屬肢體緊緊地抓住前一只的尾部形成的。研究小組聲稱,類似這樣的個體連接起來的群體性行為也存在於一些現存和已滅絕節肢動物,比如甲殼類動物、昆蟲和蜘蛛等。研究人員指出,目前最顯而易見的現存生物就是樽海鞘(溫帶海洋裡樽海鞘屬、善於游泳的脊索動物),它是具有類似於水母的半透明、稍扁平桶狀的海洋生物。作為部分生殖周期,它們形成環狀結構。斯威特爾說,“但是我們並未在其他節肢動物中發現這種類型的生殖模式,因此我們推測這屬於更加簡單的一種解釋——它們聚集在一起是出於遷移目的。”他指出,類似的群體行為特征還出現於現今的大螯蝦(spiny lobsters),它們生存於加勒比海等熱帶海域。雖然在遷移過程中,大螯蝦並不形成鏈狀結構,它們會在一年的某些時間段在海底排成長線。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的施特勞斯菲爾德贊同以上觀點,他也認為遷移是這種遠古物種群體性行為的最合理性解釋。另一解釋是這種首尾相連方式很可能是它們產出長卵前的一種保護措施,這種鏈狀結構的強度和精確度,以及頭部和尾部重復性插入銜接,暗示著它們包裹著某種物質。如果這種遠古生物的卵呈凝膠狀,將很難進行保存。體形較大的成熟個體很可能正處於孵化階段,或許當這種動物達到某一體型大小時,其液囊將會被分解。這種海洋生物的歷史可追溯至“寒武紀爆發時期(Cambrian Explosion)”,這是許多重要動物種類出現、地球上物種形成快速進化的一個重要階段。斯威特爾指出,當通過引入化石紀錄展現多數物種保存至今的多樣性時,這項最新發現向我們開啟了一個深入認識地球生命早期繁殖的窗口。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