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神秘的“七一冰川”

景點

導讀七一冰川(圖片來源:17U) 我國有大量的冰川,但絕大多數是人不能靠近和登臨的。至目前,我國科學探險家們登臨過的冰川也只有150座。而對於我們尋常人來說,登臨這些冰川更是望之莫及,只有個別距離較近、海拔相對較低的冰川可供探險旅游,“七一冰川”就是這樣的一座冰川。 “七一冰川”位於甘肅河西走廊祁連山的西段,是我國科學家發現最早並登臨最早的冰川 ...


七一冰川(圖片來源:17U)

我國有大量的冰川,但絕大多數是人不能靠近和登臨的。至目前,我國科學探險家們登臨過的冰川也只有150座。而對於我們尋常人來說,登臨這些冰川更是望之莫及,只有個別距離較近、海拔相對較低的冰川可供探險旅游,“七一冰川”就是這樣的一座冰川。

“七一冰川”位於甘肅河西走廊祁連山的西段,是我國科學家發現最早並登臨最早的冰川,其瑰麗神秘而又不拒人千裡,讓喜歡高山旅游的人感到格外親近。

不久前,筆者與幾個朋友相約,去祁連深山登攀和游覽了“七一冰川”,得到的感受很是獨特。

“七一冰川”屬長達1000多公裡的祁連山中的深山冰川,藏臥在嘉峪關市西南向120公裡外的祁連山谷中。祁連山是我國最大最長的山脈之一,據說有大小冰川3000多條,冰儲量達1145億立方米,“七一冰川”只是祁連山眾多冰川中離城市最近的一個。它與新疆的“天山一號冰川”並稱為亞洲距城市最近的冰川。不同尋常的是,“七一冰川”以它的最早面世,還有它標志著中國冰川研究起點的特殊地位而獨立於世。它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發現於1958年。

上世紀50年代,為了河西走廊開發建設的需要,甘肅省和中國科學院商定,大規模展開祁連山冰川考察,計劃在半年時間內,基本摸清祁連山冰川資源的分布和數量,為以後大規模融冰化雪,增加河西走廊灌溉水量創造條件。於是,在短短10天內,組建了一支百人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隊。這也是中國的第一個冰川考察隊,當時還聘請了一位蘇聯冰川專家做顧問同行。

據中科院研究員、我國冰川學元老施雅風介紹,他當時擔任考察隊副隊長。1958年6月下旬,他們從淘金人那裡得到一個很好的線索,全隊立即出發,趕到嘉峪關,並很快進入祁連深山扎下一個營地。經過精心准備和一夜的休息適應,第二天也就是7月1日早飯後,全體人員帶足水和干糧,拄著冰鎬循溝上行。

越走海拔越高,到達海拔4000米的時候,一些人出現高山缺氧反應,但大家堅持繼續前進。將近中午,他們翻過一座陡峭的小山,一條巨大的冰川出現在他們的視野裡,冰舌婀娜有姿,冰河晶亮,向南延伸遠去,一眼望不到頭。

大家興奮地從冰舌處爬上冰面,一邊向上攀登,一邊進行各種測量、取樣和考察工作。經過兩三個小時的艱難攀登,一部分人順利登達冰川的至高點,經測量冰峰的海拔為5145米。這條冰川,上寬下窄,上面由4個粒雪盆組成,下面伸出一條很長的冰舌,是一條冰鬥形山谷冰川,經請教同行的前蘇聯冰川專家道爾古辛教授,冰川的厚度大約在100米左右。後來從航空照片上測算,這條冰川總長為3.5公裡,最寬的地方2.4公裡,估算至少有1.6億立方的儲水量,相當於北京十三陵水庫蓄水量的兩倍。

因為考察發現的日子是7月1日,又是中國第一次對冰川的考察,這條冰川就被命名為“七一冰川”。

我們這次旅行,也是循著當年科考隊進山的路線走的。從嘉峪關市啟程一路西南行,穿過浩瀚戈壁和荒原後,進入祁連山的褶皺山巒地帶。再經過崎嶇山路的兩個多小時顛簸之後,就到了去“七一冰川”的登山啟點,這裡海拔3700米,多數人在這裡都不會有高山反應。

從營地到冰川那裡的上山路長達4公裡,並不很險陡。但即使是身體好的人,到冰川那裡也得爬上兩個多小時。

“喂——噢——”爬在前面的人,忽然興奮地向後進的人驕傲地呼喊著。這時,晴朗的天空突然變臉,山頭急行軍般飄過來大片黑沉沉的雲團,壓在頭頂上,讓人立時感到一陣氣悶,並產生莫名的恐懼。

行前就聽說,去冰川的路上天氣會一日幾變,可領略“一日四季”的奇妙景色。在登山中,還果真是如此,時而飛雲驚雷暴雨傾盆而下,倏忽又舞台換景般晴天朗日,到後半程海拔更高的地方,則是寒風刺骨天上冰碴紛落……一路上,只見兩邊山坡上有不少奇異的野草和那些紅、黃、白各色叫不上名兒的山花,還有長滿了黃色蘚皮的奇特的巨石、毛茸茸的從石縫裡鑽出來的雪蓮……在這人跡罕至的祁連深山的高處,每一樣東西都是那樣新奇。

最後半小時是最艱難的,路越來越陡越窄,海拔已超過4千米,空氣變得稀薄,天上忽然摔下銅錢大的拌和著冰碴的雨點。大家有些慌恐,而且突然感覺很冷。這時頭痛、胸悶,多數人程度不同地有些高山反應。艱難地爬上一個亂石密布的山崗時,看到一座石碑,上面刻著“七一冰川”四個大字,終於到了目的地,這裡海拔4800米。

雖然氣喘得厲害,每邁一步都是一次艱難的努力,但一側臉,久仰的“七一冰川”就出現在眼前。站在山谷的高處,俯看腳下的冰川,那極至的白,那動感十足的奇特的身軀,一目了然,冷峻、壯美而浩瀚!伏臥在黑石峽谷裡的冰川,儼然一條白色的巨龍,從遠處蜿蜒而來。冰舌部晶瑩秀麗,冰簾、冰柱、冰鬥和清湛的融水,構成一幅絕美的奇景。向上,冰川幾十米上百米漸次增厚而遠去,消失在了茫茫深山的白雲間……這是天工與地球的孩子,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傑作!據冰川考察人員測定,“七一冰川”的冰舌部海拔4302米,冰峰海拔5145米,最厚部位深達120米。

捷足先到的一些年輕人,已經下山,爬到了冰河的冰面上打著滾兒,大呼小叫地瘋叫著。其實,這是很危險的。冰川往往有不少冰隙,有的深不可測,只是被表面的積雪覆蓋著看不見,如果不小心踩在冰隙上,會掉下去沒命的,新疆的“天山一號冰川”就發生過一位日本小姐掉進冰縫身亡的事。冰川對人的誘惑力太大了。向導急忙高聲喊:“小心冰縫,有危險……快下來1但這時,誰會把向導的話當回事呢!

冰川更高海拔處的攀登,是專業登山探險人員的領地,向南去遠處就是這條冰川的最高峰,海拔5150米,人跡罕至。

下山並不比上山容易,我們又遇到下大雨,路一片泥濘,非常滑,稍不留心就會跌下山谷去,人們互相拉著手,小心翼翼地側身挪步下行。但正因為險像環生而更顯刺激,來此一游的人樂此不疲。

自1986年嘉峪關市將“七一冰川”列為旅游景點,修了登山便道,建了游人借以避雨的房屋,並立了石碑之後,上山登游冰川的人漸漸多起來,到1992年,粗略計算,慕名而到“七一冰川”游覽的游客達到1萬多人。其中不乏西來旅游到嘉峪關駐足時聽到這一景點,而突發奇想興致盎然改變旅游計劃,前去登山的台港人、日本人和西方人。

由於這一景點海拔高,條件簡陋,安全性低,當地政府和熱衷於旅游開發者認為,前來旅游領略冰川奇觀者還不夠多。於是從2002年起,嘉峪關市對“七一冰川”再度進行了旅游開發和包裝,建設了通達山下的車行道路,有些地方做了護坡,重建了4.3公裡的上山人行道,部分地段搞了人造台階。在山腳下設立了旅游服務營地,建設了接待、救護用房及其他相關旅游配套設施,有一些服務項目提供給前來登山者,譬如用餐吃手抓肉(可以保暖和增加登山所需熱量)、住宿、購物、醫療救助等。前來旅游或探險登山的人,在這裡休息准備,吃飽肚子,穿上防寒的衣服,就可以開始爬山了。現在,前往“七一冰川”旅游的人可以更短的時間到達山下,並享受到周到的旅游服務,登山變得容易了許多。當然,上山也開始收門票了,每人35元。近幾年,這裡確實熱鬧了許多,一到夏秋季節,來旅游的人翻倍增長,專業的登山探險者、業余的探險驢團驢友,也是紛至沓來,不絕於山。

在冰川那裡,向導向我們介紹,現在冰川已經開始退縮,冰舌所處的位置比前些年高多了。後來采訪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專家得知,我國科學家近年通過實地觀測和分析發現,“七一冰川”確實在萎縮!主要表現為“冰川物質出現嚴重的負平衡、冰川零平衡線位置不斷升高”,尤其近幾年的冰雪消融量遠遠大於積累量,冰川物質虧損嚴重,冰面已出現顯著的減薄狀態,這是近30年來所有觀測資料中負平衡值最大的年段。專家們指出,這反映了大氣變暖對冰川的影響,如果氣候變暖趨勢繼續,冰川的萎縮還會加劇。這是個不幸的消息,因為人類對大氣候的變化無能為力。一方面要開辟旅游發展經濟,一方面要保護自然生態,人類真是兩難。不知道若干年後,“七一冰川”還會在原地、離我們那麼近嗎?奇偉瑰麗的“七一冰川”,有太多的魅力,也充滿了懸念。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