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以成禮” 漫談中國古代的酒德

文化

導讀 文有文德,武有武德,飲酒自然有酒德。我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古代飲者就已經開始注重酒德。 早在西周時期,周公就總結,王朝敗於酗酒,提出飲酒要限制的主張。春秋時期,孔子對飲酒有了鮮明的個人見解“飲酒以不醉為度”,“唯酒無量,不及亂”。當時的“君子”對飲酒的態度是“酒以成禮,不繼為謠,義也,這裡的“謠”是指飲酒過量。為了引導人們崇尚酒德, ...

文有文德,武有武德,飲酒自然有酒德。我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古代飲者就已經開始注重酒德。

早在西周時期,周公就總結,王朝敗於酗酒,提出飲酒要限制的主張。春秋時期,孔子對飲酒有了鮮明的個人見解“飲酒以不醉為度”,“唯酒無量,不及亂”。當時的“君子”對飲酒的態度是“酒以成禮,不繼為謠,義也,這裡的“謠”是指飲酒過量。為了引導人們崇尚酒德,古人還專門制定“酒禮”,《禮記·樂記》中說到:“一獻之禮,其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備酒禍也”。說的是在繁冗的禮儀中,采取延長每喝一盅酒的時間來防止酒禍。當時飲酒之禮規定具體,能飲酒的人,可以飲;不能飲酒的人,可以不飲,決不可以強灌,要做到不沉不湎,飲而成歡,不生是非。更有趣的是在酒席上,為防止有人不遵酒德,還采取處罰的手段,如果有誰喝醉出言不遜,或隨意罵人,失態損德,就罰他上交無角的羚羊,就連飲酒器也在警示人們節制飲酒,如用來罰酒的鬥制作人形,意在提醒酒友不要重蹈國君酗酒而亡國之後塵。


唐代金制酒器

為了強化酒德,周代曾專門設置一種叫“萍氏”的官職,督察提醒人們飲酒須謹慎有節制。另外,古人反對在夜間飲酒,明代人陸容在《菽園雜記》中寫道:“古人飲酒有節,多不至夜”。前秦苻堅的黃門侍郎趙整目睹苻堅與大臣們終日泡在酒中,就寫了一首勸戒的《酒德歌》:“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識,儀狄先知。紂喪殷邦、桀傾夏國。由此言之,前危後側。”以前人酗酒亡國之例警訓苻堅,使之反省而接受這一勸諫。對一些執迷不悟的酒徒,古人習慣以形像實例規勸從酒德。元朝名相耶律楚材一天指著酒槽對酗酒無度的元太祖說:“這是鐵器,都被酒腐蝕得這個樣子,更何況人的五髒?”

酒德更牽涉到文明禮貌。古人吳彬提出酒要禁忌“華誕、連宵、苦勸、爭執、避酒、惡謔、噴穢”。程洪毅在《酒警》中指出飲酒要“警罵座”、“警苛令”、“警趨附”、“警喧談”、“警煞風景”。

從醫家的角度來說,也極力提倡酒德。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就說:“久飲酒者潰髓、蒸筋、傷神、損壽”。元朝忽思慧《飲膳正要》文:“飲酒過多,喪身之源”,明朝李時珍也說:“過飲桔,殺人頃刻”。顯然醫學是從保健角度看待酒德的。

有許多醫學史書中記載這酒和醫學的密切關系。我國最古老的醫學著作《內經》就記載了“湯液醪醴論”的專章,“醪醴”就是治病的藥酒;東漢名醫華佗在其所《中藏經》中載有“延壽酒方”,即以黃精、蒼術、天門冬、枸杞等制成補酒,用以延年益壽,醫學家對酒的評價,如《養生要集》說,酒者“節其分劑而飲之,宜和百脈,消邪卻冷”。

可見,正是有了此類警訓式的酒德,才使我國古今刮不起酗酒之風,中華民族酒文化是一部文明而健康的藝術文化寶庫。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