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倫敦最怕的是它那任性的天氣;時而風和日麗又時而滂沱大雨。一日內有四五回變化,令人措手不及,所以,游倫敦免不了雨桑
看倫敦的最佳方法不是搭那極具壓迫感的地鐵,躍上巴士穿街走巷才能看得到東西。倫敦巴士和新巴一樣整潔有效。路線指示分明,絕不會迷路,也不必走在街上受日曬雨淋,是個輕松又經濟的觀景方式。
本地觀景輪與倫敦眼的不同
許多國人都會將濱海的觀景輪和倫敦眼相較,究竟除了高度外,兩輪之間有何差異?
倫敦眼坐落於達利美術館及水族館旁,面向泰晤士河及大笨鐘。攀上高處可看見倫敦橋、西敏寺及聖保羅大教堂,這些擁百年歷史的建築物矗立與周遭的現代的樓宇間,新舊交融。從高處覽眺視野和諧。

倫敦眼夜景。
新加坡觀景輪周圍皆是摩登樓宇,入夜燈火燦爛,與倫敦眼周遭滄桑的景觀截異。喜新或好舊乃見仁見智、各有所好。另一不同的是,登倫敦眼後意猶未盡,還可走上二十步到旁邊的達利美術館一睹達利及畢加索的作品。
一年一度的倫敦馬拉松
每年四月是一年一度的倫敦馬拉松。來自世界各地的健兒都聚此為體育也為公益而跑。三萬多人,從十一歲的殘障兒童至一百零一歲的人瑞,為各自意屬的慈善團體籌款而得跑完全程26裡又385碼(42.195公裡),終點就在白金漢宮前。多出來的385碼是1908年第四屆奧運會時訂出來的規矩,目的是配合當年英王室成員提的包廂位置,為了讓他們能一覽無遺而將終點遷到離原終點的385碼處。
據悉至1981年開始以來,所籌款的款項達三億英鎊之多。對想體驗另類活動的游客,不妨考慮參與。
不少博物館免費入場
倫敦有不少博物館是免費入場的,對時間緊湊又不想花太多錢的游客,有幾處值得參觀。

自然歷史博物館外觀。
大英博物館,收藏了從在歐洲到亞洲的文物,最受矚目的是埃及木乃伊展示品,熱衷於中國文物的游客,可在此觀賞唐代至清代的各類字畫雕塑。這一季還有中國玉器展,收藏不遜於故宮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詳載了自然進化史,展示的動植物標本逾萬。最受歡迎的是恐龍展覽廳。除了展示種種恐龍的骨架外,還有只栩栩如生的機械恐龍,平均要排上三十分鐘才能進場,博物館不時請來生態學家進行主題演講,是喜愛自然生態者的好去處。
國家畫廊,展示了數世紀來的歐洲畫作,大師級的作品如梵高、達文西到莫奈,美不勝收。若走累了又看不盡,可通過指觸熒幕進行模擬瀏覽。當然,電子的東西畢竟不比掛在牆上的傳神。
以上三處物博集廣,浮光掠影的看也得花上數小時,時間及體力都要有所准備。
英國廣播公司BBC
另一鮮為人知的游點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搭地鐵到White City站就可以看到對街的廣播樓。入場費七英鎊,除了了解BBC如何運作,參觀者還可一嘗當主播的滋味對著鏡頭念一段新聞稿,再倒播看自己的表現,看看是否當主播的料。

海德公園內花草蔥翠。
海德公園發言角落
在新加坡芳林公園看不到東西的人,可到海德公園的發言角落看看人家演說。這個角落絲毫不沉默,發言者大有人在,內容多與民生、政治有關,有時發言者與聽眾互動辯論,針鋒相對至群情激昂,蔚為奇觀。
聽不懂演說的人一樣可以置身於公園內蔥翠的花草間,喂喂松鼠;或躺在園內一角的臥椅上,度過個懶洋洋的下午。
華埠中餐館林立
對於那些離不開面飯的華人,炸魚薯條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到中餐館林立的倫敦華埠,必能成全口欲。從典型的香港燒腊到本地慣見的雜菜飯,甚至新加坡炒飯一應俱全,香港馳名的鏞記在這裡也有分店。外觀雖樸實但水平依舊。茶足飯飽後可步行至隔街的蘇活區見識。
蘇活區舊時是紅燈區,如今仍帶風月色彩,觸目可見成人用品店、夜總會、小電影院、脫衣舞廊,不是個老少鹹宜的游點。

倫敦華埠入口。
每逢周五周六,位於倫敦橋地鐵站附近的Borough市場就會開始活躍起來。來自全國各地的農作業者都會聚集於此,擺攤售賣各自的農產品。從新鮮蔬果到釀酒皆有。這個集會始於古羅馬時代,是老饕的必訪之處。但記得早到,遲了就熙攘得擠不進。
夜游倫敦
夜間的倫敦能干什麼?
登上游艇,一邊吃晚餐,一邊欣賞泰晤士河的夜景,有的艇上有歌舞表演,可悠閑地度過一晚。
要不,可以到西部的劇院區,也就是華埠的附近,選一套合意的歌舞劇來看。目前較紅的有久違了的《音樂之聲》、《悲慘世界》、《芝加哥》,最新的有歌舞版的《魔戒傳奇》、《獅子王》和《亂世佳人》,若想看戲又不想付昂貴的全票價,可在白天到附近的售票處中介買特價票。
出游貼士
◆到倫敦前可在本地的英國旅游局辦事處索取地圖資料,甚至預購乘車卡,非常便利,辦事處地址是600 North Bridge Road #09-10 Parkview Square 。
◆到倫敦可別忘了帶傘及運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