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發展簡史(四)

地理雜談

導讀近代地理學(19 世紀—20 世紀50 年代) 一、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李特爾及德國地理學 洪堡和李特爾是同時代的人,在科學的歷史上有如巍巍高山,①成就卓著。作為地理學者在世界學術界、教育界如此享有盛名者至今尚無他人。他們是古典地理學的集大成者,是近代地理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繼往開來的一代地理科學大師。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1769—1859)出身於 ...

近代地理學(19 世紀—20 世紀50 年代)

一、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李特爾及德國地理學

洪堡和李特爾是同時代的人,在科學的歷史上有如巍巍高山,①成就卓著。作為地理學者在世界學術界、教育界如此享有盛名者至今尚無他人。他們是古典地理學的集大成者,是近代地理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繼往開來的一代地理科學大師。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1769—1859)出身於德國貴族家庭,1789年就學於哥丁根大學,學習拉丁文、植物學、物理學、語言學、考古學等。在此期間他遇到了剛從庫克船長的世界環航返回的喬治·福特,在他的影響下,對地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790—1792年在費賴礦業學院攻讀地質學,並游歷了巴伐利亞、奧地利、瑞士和意大利、西班牙,特別注意觀察了阿爾卑斯山的岩石結構,並探究其成因。1799—1804年和法國植物學者邦普蘭去美洲,在奧裡諾科河流域和安第斯山區進行科學考察,歷時5年,行程1萬公裡,到過委內瑞拉、哥倫比亞、智利、秘魯、巴西、古巴、墨西哥和美國(圖6-15),進行了大量野外考察,采集了6萬多種植物標本和大量岩石標本,幾乎耗去了他母親留給他的足夠富裕一生的全部遺產。他考察了火山、岩石、鳥糞(秘魯的鳥糞出口自洪堡旅行始)、洋流及地形和高度對植物、對人的生活的影響,調查研究了沿途國家經濟、資源和人口等情況。他的活動受到沿途國家的高度尊重。他還是美國《獨立宣言》起草者傑斐遜總統的親密朋友,可不經特別邀請隨時出入白宮。返回歐洲後,經20余年在巴黎著書立說。被看作是僅次於拿破侖的歐洲名人,人們從世界各地慕名來訪①。1827年—1829年回國任宮廷大臣,在柏林講學,並組織了第一次國際科學會議(1828年)。1829年接受沙皇邀請去烏拉爾、西伯利亞考察,直達中國邊境的阿爾泰山(圖6-16),考察了裡海。在旅俄期間他曾建議沙皇建立測候站網,沙皇按他的意見於1835年將測候站從首都彼得堡一直設立到阿拉斯加沿海的一個島嶼。晚年時,他一直在德國從事各種科學活動並撰寫巨著《宇宙》。

洪堡治學涉及自然地理、地質學、地磁學、氣候學、生物地理學等各個方面,對地理學、生物學貢獻尤大。他著有30卷的《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新西班牙王國政治論文集》、《植物地理論文集》和巨著《宇宙》(5卷)。他的著作被譯成各國文字出版,特別是《宇宙》被譯成幾乎所有的歐洲文字,在學術界有著極深刻的影響。

他的科學貢獻是多方面的,僅就地理學而言,他的貢獻有:

(1)總結出自然地理學和方志學研究的一般原理,正確地指出自然界各種事物間的因果關系他認為,包括人在內的自然界是一個統一整體,地理學就是揭示各種自然現像的一般規律和內在聯系;並認為自然界是永恆運動的,若認識它的現在必須了解它的過去。

(2)探討了地形、氣候與植物的關系,堅持用地理學的眼光和立場研究植物早在他研究費賴礦區地下植物的論文中就明確表示:他不是為了研究植物而研究植物,而是為了研究植物和環境的關系。他論述了植物帶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規律,創立了植物地理學。達爾文說過,他曾反復閱讀了洪堡的科學旅行記,可見洪堡為偉大的"進化論"的形成也做出了貢獻。

(3)制成了世界第一幅平均等溫線圖(圖6-17),注意到了海陸分布所造成的等溫線與緯度的差異,創立了大陸性的概念他繪制了洋流圖,首次發現了秘魯寒流(曾一度稱洪堡寒流,後因本人反對而改現名),觀察和記述了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現像。

(4)糾正了當時流行的錯誤成岩理論,斷言花崗岩、片麻岩和其他一些結晶岩是火成岩指出了火山分布與地下裂隙的關系,認識了地磁強度從極地向赤道遞減的規律,"磁爆"一詞就是他創造的。

(5)在人文地理方面貢獻卓越。他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到處與土地發生最根本的聯系,離開人類現像自然圖景將是不完整的。並認為一切種族都有一個共同淵源,沒有一個種族應該比其他種族卑劣些,所有種族不管是個人或集團,都同等向往自由。這些光輝思想與德國地理學後來的"民族優劣"論的思想傳統比起來,真正稱得起"巍巍高山"了。洪堡的科學成就、社會威望與他這種偉大的人類主義、民主主義的政治風格和寬闊胸懷是分不開的。洪堡的《新西班牙王國政治論文集》稱得上是西方第一部區域經濟地理著作,他深刻地指出了自然資源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他從地理學的觀點出發,高瞻遠矚地建議在中美洲開掘貫通兩大洋的運河,並提出地點最好在巴拿馬境內。

總之,洪堡的科學事業是功勛卓著的。他去世以後,世界各國一直把他做為科學文化名人紀念他。1946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還把古老的柏林大學命名為洪堡大學。洪堡是一個時代的頂峰,也像征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自他之後科學進入了大分化的時代、專門化的時代。洪堡從直接觀察事實出發,運用比較法,揭示了自然現像間的因果關系,從而對僵化的自然觀在自然地理方面打開了缺口,創立了自然地理學。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又是科學未來的開拓者,是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李特爾(CarlRitter,1779—1859)出生於比較貧窮的醫生家庭,小學時進入了用盧梭新教育思想建立起來的位於圖林根林山的施內芬塔爾的實驗小學,在那裡受到一位名叫J·C.F.古茨默思的地理教師的影響。少年時期就經常觀察人和周圍自然現像的聯系,樹立了初步的人與自然統一的概念。17歲時進入了哈雷大學,廣讀自然科學和文史等方面的書籍。先在法蘭克福,後到瑞士、意大利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1805年閱讀了美洲旅行記中《植物地理學論考》一書,1806與洪堡晤面,深受洪堡思想的影響。他後來回憶這段經歷時贊嘆說:"這(指洪堡的書)是科學史和文化史一個轉機,自此西半球的自然,以此為對照,其豐富的個性、協調的秩序,顯示出真正的偉大和崇高。在眼前的分裂混亂中,通過廣闊大地有機體顯示出預想不到的各種現像的因果關系。"①1819 年擔任法蘭克福大學歷史教授,第二年任柏林大學地理系系主任,並創辦了柏林地理學會。他一生中撰寫了《歐洲地理》和《地學通論》等地理著作。

如果說洪堡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那麼李特爾在確立地理學的科學地位方面就更前進了一步。李特爾在他的巨著《地學通論》中這樣寫道:"不久的將來,地理科學的體系將提高到更高的科學階段,將和生理學、文法學、哲學並肩齊比"。在李特爾之前雖說有地理學存在,但是那時的地理學的體系是很不明確的。中世紀的地理學是以基督教世界觀為軸心的宇宙志。地理大發現以後的地理學往往是國別政治志,參雜統計學、歷史學、政治學、天文學,甚至洪堡所著的《宇宙》也從宇宙、地球、人類歷史、天文到地理無所不包。李特爾的最重要的功績正在於他確立了地理學的概念和體系。他指出,地理學研究對像不是整個宇宙也不是地球的全部,而是地球表面,用他當時的話來說,就是在地上所看到的領域。這既區別於專門研究事物內部性質結構的物理學、化學、生理學,也區別於地質學、歷史學和天文學。李特爾贊同洪堡的看法,認為地面是有機的整體,進一步可分為大陸、地方(Gebiet)、地區(Distrikt)等單元。他強調理解在地區上結合在一起的事物的相互關系和因果關系。他的這些變化中統一的概念、區域的方法不能不說是現代計量地理學中系統論和景觀生態學的遠源。事實上他的預言和理想在李特爾時代就基本實現了。當他的19卷2萬頁的《地學通論》出版以後,地理學的科學地位已經得到公認,大學的地理系也相繼成立起來。自19世紀20年代始法國(1921)、德國(1828)、英國(1830)、巴西(1839)、墨西哥(1839)、俄國(1845)和美國(1852)等國相繼成立了地理學會,1871年在安特衛普召開了第一次國際地理學會。地理學作為一個有較完整體系、獨立研究對像的科學確立起來了。

李特爾地理學思想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很注意人的研究,重視人地關系,把地球表面做為人類故鄉加以研究,強調人地相關的綜合性和統一性。如果說洪堡在自然地理方面尤為突出的話,那麼做為與他同時代的大師,李特爾在人文地理方面的開拓貢獻則更突出一些。

李特爾的比較地理學、形態地理學的方法對近代地理學影響也極為深遠。他的《地學通論》的全名是:《自然和人類史關系中的地理學或者做為自然和歷史科學研究與教學堅實基礎的一般比較地理學》。這個題目幾乎概括了李特爾的全部地理思想,其中的"一般的"是指法則的規律的系統的意思。比較地理學在李特爾看來,就是形態學、類型學的思想,通過對區域地理單位的分類、比較來分析其成因和變化規律,而這種分類,比較是從形像上形態上進行的,就像生物學中的門、綱、目、科、屬、種一樣。這種思想可以說是近代地理學的主要方法論,時至今日在有些方面仍不失它的意義。應當指出,李特爾不同於洪堡。洪堡的講演、文章使眾多的聽眾哲服,但那些宗教崇仰者抱怨他"始終沒有提到過上帝"(凱爾納,1963)。而李特爾不同,處處講的都是上帝的意志,他認為,正如肉體為靈魂而存在一樣,物質地球是上帝創造的為人類而存在,地球上各種因果關系都是上帝的安排,為人類的生存而設計的。他的宗教目的論的世界觀給他的研究思想蒙上了陰影,限制了它的發展。但是,從今天的科學高度看,李特爾的目的論剔除其所謂"上帝的意志"、自然為人而存在等囈語外,還存在一些初步的統一系統論思想的積極成分。

由於洪堡、李特爾的巨大影響,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地理學是西方地理學的中心,英語圈、法語圈的地理學思想很多也來源於德國。對世界範圍的近代地理學發展,德國地理學也起了重要作用,繼洪堡、李特爾之後出現很多地理學家和地理學思想理論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有:李希霍芬(Richthofer1833—1905) 地貌學家、自然地理學家和地質學家。早年曾在阿爾卑斯山考察地質,1860 年到斯裡蘭卡、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緬甸等國家考察,後又去美國考察火山和金礦。1868—1872 年多次到中國旅行,調查地質、礦藏、黃土、海岸性質與構造線分布等。報導了中國的煤田、繪制了《中國煤田圖》,著有《中國》三卷書。歷任波恩、萊比錫、柏林大學教授、柏林大學校長和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李希霍芬在地理學上主要學術貢獻是:提出黃土的風成假說,對野外地理調查的方法研究很有造詣,著有《調查考察的領導方法》。對地理的研究對像他比李特爾深入一步,他明確指出:地理學必須限於研究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觸的地方。著有《現代地理學的任務和方法》、《十九世紀地理學的動力和方向》等著作。

阿·彭克(AlbrechtPenck1858—1945)地理學家兼地質學家,他是近代地理學史上系統自然地理研究最出色的人。他第一個采用地貌學(Geomorphology)一詞來論述地球形態的起因。他認為氣候對景觀的可見現像打下深刻的烙印,創立了氣候地貌學、第四紀冰川地層學。在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考察時,他證實了第四紀冰期,著有《冰川時期的阿爾卑斯山》一書,這一發現奠定了第四紀學基本理論框架。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地不斷發現的冰川遺跡,證明了彭克的偉大和天才。這一發現完全可以與生物學的"進化論"、物理學"萬有引力"定律相媲美。彭克以其卓越的科學成就,27歲(1906年)就任維也納大學教授。1891年在瑞士召開的伯爾尼國際地理學會上,彭克首倡,國際協作編繪世界百萬分之一地圖。1913年、1953年和1962年就彭克的建議和實施召開了多次國際會議。盡管彭克的建議由於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沒有完全實現,但直到今天彭克的建議仍然不失其重要性,得到世界有識之士的響應和很多國家的重視。彭克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還著有《地球表面形態學》一書,在氣候分類學、區域生態學、政治地理學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少貢獻。

柯本(W.Koppn1846—1940)是德國又一位系統自然地理學的優秀科學家。他創立用溫度和雨量年度變化進行氣候分類,是近代地理學最權威的氣候分類之一,對研究植物地理和自然區劃都有重要意義。

拉采爾(Ratzd1844—1904)人文地理學家。拉采爾本來是學動物學、地質學和比較解剖學的,達爾文的進化論使他激動,並將其引入地理學方面來。1874-1875年他去美國、墨西哥訪問,一孔之見的實踐使他走上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道路。他考察了日耳曼人在美國中西部的成就,也考察了印第安人、印度人、非洲人、中國人的情況,劃分了進取擴張型的人類集團和退縮型的人類集團的不同地理類型。他提出了"生存空間"和"國家有機體"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概念,認為不同的民族和國家要有相應的"生存空間",而且國家分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等不同階段。雖然他從來沒有贊成過民族優劣的思想,但國家有機體的不同階段的思想,在一個時間水平上看就是民族優劣的思想,以至後續者進一步發展到"地緣政治學"直接為侵略擴張服務,使德國地理學走了一段很不光采的道路。拉采爾曾任萊比錫大學教授,著有《人類地理學》、《政治地理學》、《人類的歷史》、《比較地理學》、《美國政治地理》等書。後期拉采爾比較注意對自己立論的檢討,認識到某些地區的文化差異比自然特征更為重要。他認為萊茵河中游兩側低山的土地利用差異,與法國和德國的文化傳統有關。此外,拉采爾"文化景觀"的思想,關於位置、形狀、大小的領域論思想,特別是中心和周圍關系的"位置論"思想,對後世的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地研究還是有啟發意義的。

赫特納(Hettner1859—1941)是洪堡、李特爾之後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最有影響的地理學家。他的主要學術思想是地志學思想,他認為地理學的統一性寓於研究方法之中,也就是說地理學的研究對像可以不同,如經濟、文化、自然等等,但都是從空間變化這一觀點進行研究的。他說"地志學的目標在於通過對現實的不同領域的並存、其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的多樣展現的理解,來認識區域或地方的特征,從而在各洲、各大小區域或地方的實際安排中去了解整個地球表面"(《地理學的基本性質和方法》)。

歸於一點即地理學領域內,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它們在地球表面的區域聯系來考慮的。他認為,地理學既是探求普遍規律的科學,也是論述個別事物的科學。他一貫集中注意人和自然及生物環境關系這一論題。他的研究思想在德國地理界影響很深,形成了傳統的區域研究綱要,即從位置開始,依次地質、地貌、氣候、植被、自然資源、定居過程、人口分布、經濟、交通和政治分區,構成了一個因果順序,且每一論題都是討論其與自然基礎的關系。這幾乎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就是現在的區域地理描述也基本是按照這個程序進行的。赫特納的地志學思想貫穿了地理學的區域思想傳統和以區域的限界的統一地理學思想。無疑,對現代地理學來講,改造這個舊體系,給區域研究以新的科學內容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赫特納曾任德國圖平根大學、海得堡大學教授,發表過《地理學基本性質和方法》、《區域地理》等論著。他一生指導了30 多篇博士論文,所指導的學生都成了地理學科各個方面的帶頭人。赫特納稱得上是20 世紀前半期德國近代地理學的代表人物。

德國地理界的景觀學派是進入20世紀以來德國地理學的一大流派,構成了德國地理學的一大特色。最早把"景觀"作為地理學科學術語的是施呂特爾·奧托(Schlüeer.Otto1872—1952),他曾當過李希霍芬的助教,是與赫特納同時代的人。他認為地理學的研究對像是景觀,比李特爾、李希霍芬、赫特納更具體化。他認為所謂景觀是視覺和感覺到的形像,不應包括那些非物質的內容,諸如政治組織、宗教信仰、經濟機構、氣候統計的平均數等等。他與赫特納不同,赫特納主要思想脈絡是研究各種因素與自然基礎的關系,研究各種自然因素對人類的影響,而施呂特爾主張研究景觀的變化過程,他極力追求原始景觀,用了很大精力研究了中歐的原始景觀,重建了五百年前中歐林地空地的模式,追溯它的殖民過程,寫了《早期歷史時代的中歐聚落》一書。也就是說,他的研究路線恰與赫特納相反。研究人是怎樣改變自然的形像的,是歷史地理學的方法,他創立了"文化景觀形態學"。他認為所謂文化景觀就是地表人類創造物(聚落、城市、生產用地、道路、水渠、寺院、文化設施等)構成的景觀。到了晚年,他又把景觀概念更進一步具體化,即"景觀是自然和人類社會共同締造的生存空間"。文化景觀是"客觀化的精神"、"有形的精神"等等。他還從景觀發生學角度,提出"原景觀"、"古景觀"、"自然景觀"等概念。他的弟子後來發展了他的思想又提出"宗教景觀"、"經濟景觀"等概念。他的後繼者帕薩爾(Passarges)又進一步提出景觀類型的思想,劃分為景觀帶(中歐森林帶)、景觀群(中部德意志平原)、景觀(谷地、平原等)、景觀部分(構成谷地的斜面、谷底、砂丘、牧場等)。拉烏特扎哈(H.Lantensach)進一步將景觀類型思想系統化,提出4 個位置型(緯度、東西位置、高度、大陸中心與邊緣)和6 個因素(地形、土壤、水利、生物、土地利用、聚落)相結合劃分類型的方法。

羅伯特·古拉德馬(RobertGradmann1865—1950) 德意志地理學景觀學派另一位大師。他對景觀變遷作了深入研究,著有《中歐景觀和它的歷史變遷》、《植物地理學和聚落史的關系》、《南德意志荒原》、《德意志和羅馬古代的谷物栽培》等專著,在德國地理界享有盛名。他在《南德意志荒原》卷首佛特羅比亞中曾這樣評價:"如果說彭克以發現了最新的洪積世貢獻於世的話,古拉德馬的功績則在於他探明了冰後期植物史與人類景觀變化的關系。"古拉德馬接替彭克擔任了德意志科學地志研究中央委員會的主任。

韋貝爾(Waibel1888—1951) 在德意志地理景觀學派的延長線接近現代時,又誕生了一門新的學科——景觀生態學。他從生態學觀點出發,把景觀學引入經濟地理領域,提出"生態學的經濟地理"學說。他試圖像研究生物群落內部生理機能之間的關系那樣,研究經濟景觀內部的機能。他以研究熱帶而稱著,寫了《喀麥隆的森林、草原和人類》、《原始林到沙漠》等書,引入了"生活形態"、"生活方式"、"經濟形態","經營形態"、"市場位置"、"市場指向"等新的概念,把生物地理學向社會生態學方向深化了一層。

特羅爾·卡爾(TrollCarl1899—1937) 提出了"景觀生態學"思想,並把它系統化。他著有《海洋對中歐植物界的影響》、《南美洲熱帶經濟地理構造》、《生態學的景觀研究和比較高山研究》等論著。提出"景觀生態學就是研究景觀諸因素相互關系和作用的科學。"同時還指出氣候是大的景觀單元的指標,土壤是小景觀單元的指標。

從上述介紹不難看出,近代德意志地理學從形態——分類——比較——因果關系這個以赫特納為總結的形式,漸漸地向整體——機能——過程——系統分析的形式演變。景觀學派反映了現代地理學誕生前德國近代地理學發展的新趨向。

二、以道庫恰也夫、巴朗斯基為代表的俄國、前蘇聯地理學

道庫恰也夫(Дοkyцaeв1846—1903)俄國自然地理學家、土壤學家。在他之前,英、法、德的土壤學家一直認為土壤是基岩崩解粉碎產生的,土壤的分類都按基岩進行分類,諸如前寒武紀土壤、泥盆紀土壤等等。他通過對俄羅斯平原土壤的研究,指出:土壤不僅僅是岩石崩解產生的,而是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五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其中氣候與植物的作用比基岩大得多,土壤是歷史發展的自然綜合體。土壤是景觀的一面鏡子,土壤的地帶性規律反映了景觀的地帶性規律。道庫恰也夫創立了自然地帶學說,劃分了自然土壤帶,論證了自然現像的地帶性規律。這一思想直至目前仍然是自然地理學的理論基矗道庫恰也夫著有《俄國黑鈣土》、《關於自然地帶學說》等著作。他是十月革命前俄國地理學的優秀代表,也是世界最優秀的地理學家之一。在道庫恰也夫前後俄國地理學家最著名者還有謝苗諾夫——天山斯基、沃耶科夫和阿努欽。其中沃耶科夫對地理學發展的實際貢獻比較大,他開創的比較氣候系統研究,注重地理學農業方面的應用,按照他的建議在格魯吉亞成功地種植了茶樹,在土耳其斯坦成功地種植了棉花,在烏克蘭播種了小麥。他重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是報導人類土地利用破壞性後果的歐洲第一人。

巴朗斯基(БapaHckun1881—1963)是蘇聯最有影響的地理學家,是蘇聯經濟地理學區域學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強調經濟地理與自然地理的結合,重視自然條件的研究,提出"地域生產綜合體"的思想,重視區劃和綜合分析,強調區域觀點在經濟地理中的運用。著有《蘇聯經濟地理、國家計劃委員會洲區概況》、《蘇聯經濟地理》等。與巴朗斯基同時代的經濟地理學家還有薩烏什金等。蘇聯經濟地理工作者在"俄羅斯國家電氣化計劃"及歷次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合理生產布局,合理發展地方經濟做出了貢獻。

在自然地理方面蘇聯地理學家也有很多貢獻,如卡列斯尼克的"普通自然地理原理",蘇卡切夫提出的"生物地理群落"的重要概念,伊薩欽科的"自然綜合體思想",貝爾格的景觀學說,格拉西莫夫的"建設地理學"思想,以及維爾納茨基的"智慧圈"概念等,在世界地理學中都產生重要影響。

前蘇聯幅員廣大,橫跨歐亞兩大洲,穿過幾個氣候帶,給地理學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與其他國家相比,無論是十月革命前還是十月革命後都比較重視地理學的發展。由於歷史、政治、文化、語言等各方面的原因,前蘇聯不像英語圈、法語圈國家那樣容易受德國地理思想影響,而有其獨特的地理學研究傳統。所以對前蘇聯地理學的發展必須充分注視,以從中吸取有益之處。前蘇聯地理學很重視理論研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在宏觀自然和經濟地理規律方面研究的比較深入。但是由於長期(特別是斯大林時期)"左"的思朝影響,對地理環境決定論過火的批判,給地理學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地理只分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兩大門類。盡管經濟地理也包含一些社會文化地理內容,但總的來說,社會文化地理研究很薄弱,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之間的聯系也很不夠。


精選文章: 地理雜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