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姚古鎮-被遺忘的“詩境家園”

遊記

導讀 又一個長長的五一假期,決定去廣西騎單車。廣西最適合騎車的地方莫過於陽朔,於是,圍繞陽朔,制定了一條賀街-黃姚-陽朔-桂林-龍勝的騎行線路。去過陽朔多次,但對於黃姚,卻只是聽朋友說過是一個適合“隱居”幾天的古鎮。查看資料,方知黃姚原來不同凡響??被列為中國四大古村鎮之一! 第一晚宿賀街。為了趕路,晨起匆匆游覽過古老的賀街,一行十多人即 ...

又一個長長的五一假期,決定去廣西騎單車。廣西最適合騎車的地方莫過於陽朔,於是,圍繞陽朔,制定了一條賀街-黃姚-陽朔-桂林-龍勝的騎行線路。去過陽朔多次,但對於黃姚,卻只是聽朋友說過是一個適合“隱居”幾天的古鎮。查看資料,方知黃姚原來不同凡響??被列為中國四大古村鎮之一!

第一晚宿賀街。為了趕路,晨起匆匆游覽過古老的賀街,一行十多人即一路向黃姚騎行。離開賀街,喀斯特地貌越來越顯著。遠處形態各異的青山,路邊綠油油的莊稼地,三兩戶人家、七八處村落便隱現其中……一派恬靜的田園風光。經過一天的艱苦跋涉,夜幕降臨的時候,一行人終於到了黃姚境內。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過黃姚:“黃姚古鎮如同一本千年的詩集,被人遺忘在圖書館僻靜的書架上,當人們不經意地走過,翻開這美麗的篇章,古樸而優雅的格調立即征服了人的心。”騎行在村口近五公裡筆直但顛簸的村道上,看著田邊筆架似的山形和前方點點的燈光,我對號稱“別有洞天藏世界,更無勝地賽仙山”的“詩境家園”??黃姚千年古鎮充滿了期待。

千年古鎮

黃姚號稱華南第一古鎮,列為中國四大古村鎮之一,地處漓江下游,位於昭平、鐘山、賀州三縣(市)交界點,距桂林200公裡,距縣城70公裡,素有“詩境家園”的“小桂林”之稱。

黃姚古鎮境內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秀峰林立,古木參天,清溪環繞,翠竹成蔭,可謂鐘靈毓秀,人傑地靈。古鎮有“六多”:山水岩洞多、亭台樓閣多、寺觀廟祠多、祠堂多、古樹多、楹聯匾額多。古鎮內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亭,有亭必有聯,有聯必有匾,再加上清一色的石板街和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構成了古鎮獨特的風景。

黃姚周圍有9座山峰圍繞古鎮自南向北、前大後小聚集而來,民間有風水先生稱其為“九龍結穴”的風水寶地,因而這裡的許多地方都以龍命名,如接龍社、護龍橋等。

古鎮發祥於宋朝開寶年間,興建於明朝萬歷年間,鼎盛於清朝乾隆年間,衰落於民國年間。細細算來,古鎮已走過了900多年的歲月。宋朝開寶年間時的黃姚,方圓數十裡沒有人煙,只在現今黃姚古鎮中興街有兩戶土族人家居住,一戶姓黃,另一戶姓姚。經過300年的繁衍至元朝末年,發展到有八大姓,但仍以黃姓與姚姓居多,所以古城被命名為“黃姚”。

黃姚地處群山之中,現代看來極為偏僻,若不是因為一個老家在黃姚的人拍攝了港產劇《茶是故鄉濃》,也許黃姚古鎮至今仍然藏在深山中守著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寧靜而少為人知。但是,在明清時期,黃姚卻因地處三江水路要衝而繁盛一時。黃姚的興盛與鎮內名叫姚江的小河密不可分。橫穿鎮子的姚江,雖然水依舊是那麼清碧,卻已無法配得上“江”這樣的稱號,只能算是一條小河。明清時姚江水很大,曾經是這一帶方圓幾百裡的水運要道。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商人們通過姚江,往西可到達廣西桂北地區,往東可通桂江聯絡蒼梧與廣東,因此明末清初以來,黃姚便利的交通和豐富的物產,使其成為方圓數百裡地區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隨著姚江水位的降低,這裡的繁華也就隨之消散。

清朝乾隆年間,黃姚街市非常旺盛,街區絕大部分建築群均已形成。由於明清以後黃姚處於半封閉狀態,再加上明清年間修建的圍牆的保護,小鎮古老的民居和眾多的文物古跡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如今,漫步在光滑發亮的青石板街上,出入於古韻猶存的院落、望著斑駁脫落的牆面、撫摸著風雨磨蝕的石臼,想像著明清時這裡的盛況,令人感到歷史滄桑的久遠和文化積澱的深厚。

小橋流水的世外桃源

由於地理位置相對偏僻,開發較晚(2001年12月6日才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所以黃姚至今保持著原汁原味的古樸風貌。走在由99999塊石板鋪就的古老街道上,觸摸已經千瘡百孔的舊式建築,慢賞小橋流水人家的美景,你會明顯感覺到黃姚與其他古鎮的區別:沒有周莊的文化氣息,沒有麗江四方街的商業繁榮,至今完整地保持著原貌,黃姚只是一個樸素的、帶著執著的古典氣息的小鎮。

為了更真切地感受黃姚的質樸與古典,我早早起床,准備在古鎮醒來之前好好看看古鎮。清晨的黃姚,房舍與田野在輕薄的晨靄中顯得特別祥和。雞鳴鳥語、小橋流水更添古鎮的寧靜。

太陽漸漸出來了,遠處的峰巒開始顯現。黃姚的山高而不傲,予人以愉悅親切的感覺。青山下錯落有序的黑瓦白牆,更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回鎮的路上,從田地間的農舍中傳來絲竹的聲音,似是二胡,卻又不同於往日所聞的正統二胡音樂,聽之忘俗,讓人想起陶淵明筆下的桃花仙境來。

沿著鎮口的石板路進入小巷,陽光透過晨煙斜斜地照在牆上,早起的老人在街頭漫步,婦女們開始忙忙碌碌,透出小鎮平實而古香古色的味道來。坐在天然橋旁,周朝悄無聲息,感覺時間就此停留。而河邊形狀奇特的古榕,卻又讓人感到了黃姚歷經滄桑的頑強生命力。小橋流水的世外桃源的環境,正是在這緩慢而又積極的變化中才得以形成。

也許正是因為其世外桃源的環境,才使得抗日戰爭時期有諸多名人選擇黃姚作為“避難”之所。由於黃姚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面皆山,易守難攻,抗日戰爭時期,黃姚被定為敵後根據地,大批愛國人士從桂林順桂江下到黃姚,其中有何香凝、高士其、千家駒、歐陽予倩、梁漱溟……這些近代史上的文化名人等曾在這裡居住並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44年,由錢興任書記的中共廣西省委遷至黃姚,領導各地黨組織開展抗日救國活動,《廣西日報》昭平版也在此發行。

這裡的動物和植物同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尤其是那些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古榕,姿態各異但卻都蔥蘢繁茂。它們有的老氣,有的俊秀,有的挺拔,有的橫躺……古鎮東門外的一棵老榕,據說可預告當年的收成好壞。而動物也同樣自由自在地享受著這裡悠閑、與世無爭的生活。一只閉目養神的黃狗如雕像一般立在橋的中央,似乎表明這裡是它的地盤!一只小狗跑過石板階梯,給寧靜的街道添加了跳動的音符!陽光下的青石板上躺著的小貓,每當有人經過時都會懶懶地翻翻眼皮,然後繼續著美夢……

找一處古榕下的濃蔭坐下,聞著初夏陽光的味道,漫不經心地品味黃姚的美麗,那份閑適恐怕在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中也不過如此吧。(古榕)

純樸的民風

黃姚山美水美,而純樸的民情民風則同樣讓人著迷。

也許是由於交通等方面的原因吧,黃姚古鎮的居民如今仍然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古鎮如今仍生活著600多戶人家近3000人。他們飲用地下泉水,在河邊清洗衣服和農具,並保存有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扎孔明燈等古老的習俗。

來古鎮的游客目前還不算多,交通的不便或許正好是小鎮的福音。古鎮的人們從容地過著尋常的日子,並不對外來的游客有格外的好奇。孩子們在溪水邊快樂地嬉戲,在蜿蜒的巷子裡發出快樂的笑聲;阿婆依著門坎曬著太陽,不慌不忙地做著針線活;村婦在井頭溪邊浣衣洗菜,東家長西家短地閑話;三星橋上,老人們天南地北地談天說地;農人在溪邊趕著鴨,發出旁若無人的高昂的吆喝聲……

黃姚民風淳樸,若與農家聊得投機,很有可能被邀到家中小坐品茗,吃小吃甚至免費品嘗農家飯!在鎮上,有時可見專業的“色驢”背著“長槍短炮”滿鎮子亂鑽,在居民家攀高伏低地獵取鏡頭,頗有點“鬼子”進村的感覺,而無論是玩耍的小孩,還是正忙於家務的婦女,都會不厭其煩地“任人擺布”,頗有些模特的專業精神。在鎮上隨便溜達,家家都是門戶大開,任人參觀。有些人家還會不厭其煩地帶你參觀,為你解說。

對於喜歡陽朔、麗江等小資情調古鎮的人們來說,這裡似乎略顯單調沉悶,而對於喜歡攝影崇尚自然的旅行者,這裡卻是享受閑情逸致的好地方。非節假日來到這裡,決不用擔心如織的游人擋住了視線,也無需忍受現代商業無處不在的煩擾。古鎮人簡樸率直,買賣很少能討價還價。

黃昏時分來到這裡帶龍橋(這也是拍攝《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等好多影片的外景地),夕陽下的小橋泛著落日的余輝,農歸的人們扛著鋤頭趕著牛兒,光著身子的小童在橋邊撲通一聲跳下水……這純樸的美卻又會讓都市人感到是那麼地奢侈。

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

經近千年的滄桑風雨,幾歷沉浮,黃姚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說黃姚是文化古鎮一點也不為過。黃姚古人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據史料記載,從清康熙至光緒年間黃姚就出了11名舉人。

幽幽古鎮裡散發著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古樸的石板街,精致的木雕欄,吳家祠裡整整齊齊擺放著的成百上千的牌位,司馬第凝結了歲月滄桑的拴馬栓、石鼓,泛黃的殘牆上“人民公社萬歲”的標語,古樸親切的古戲台,甚至連楹聯、匾額都仍保持著濃郁的傳統文化韻味。

我曾在 “模範長存”的匾額前流連沉思,也曾為絕妙的楹聯擊節叫好:一溪山水綠,半壁畫圖新;坐久不知紅日到,閑來偏笑白雲忙……點點滴滴都再現了小鎮沉積多年的文化底蘊。

古老房舍上含有書香氣息的楹聯、匾額以及石刻等頗具特色。著名的清代乾隆帝聖旨,中華名匾??興寧廟匾 “且坐契茶” 為清代舉人林作楫所書,1989年被國家文化部列為“中華名匾”之一。此外,還有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墨跡“鳶飛魚躍”摩岩石刻,清代狀元劉宗標“小西湖”摩崖石刻,光緒皇帝御賜聖旨(滿文、漢文對照)拓本匾額、石碑,清代乾隆年間留下的名匾“直道可鳳”、“模範長存”等。

古鎮別具鄉土特色、地域風格的詩聯文化堪稱黃姚一絕。

古鎮東門樓是最為雄偉壯觀的建築,門欄上的對聯則更氣勢雄渾。

外聯是:“川達三江直繞遇珠海姚海雄吞西城,樓成五鳳特聳出螺峰文峽關鍵東門。”此聯描繪了黃姚古鎮的地理優勢和門樓的雄偉氣勢。

內聯為:“明月照山間月移山影行人往,清風飄雲際風送雲蹤去復來。”此聯描述的古鎮風清月明,山清水秀,猶如人間仙境。

古鎮的樓閣是教書育人之地,也是人們休閑憩息的場所。這些樓閣的對聯富有哲理。文明閣第一道山門上書寫著“文明首第”四個墨然大字,兩旁對聯為“道德隆千古,文明推首第”。第二道山門外聯寫著:“春入水愈響,秋高山更清”,橫批為“有聲門”。此聯描寫天馬山、文明閣春秋兩幅畫卷。春天,春水泛起,昔日蜿蜓輕柔的河水變得歡暢奔騰,波濤陣陣,秦響美妙的萬簌之聲;秋天,秋高氣爽,天藍地遠,更顯山的蒼翠清晰。真是一幅山水美景。其內聯則很富哲理,寓意深刻: “星臨平野闊,山似洛陽多。”此聯寫在“有聲門”之後,游人瞻拜了真武帝、關聖公兩位文武聖人之後,回首觀讀此聯,頓生感悟。

古戲台前有對聯:“聞其聲樂則生矣不防既竭耳力,觀其色人焉瘦哉仍須繼以心思。”對聯疏朗、流暢,洋溢著歡樂。

帶龍橋旁的對聯意境非常美:“久坐不知紅日到,閑來偏笑白雲忙。”

如今,家家門前貼對聯仍然是黃姚人的習慣,古鎮居民紛紛貼上反映當地獨特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對聯,向游人推介古鎮迷人之處。年過七旬的古裕全老人曾寫出了這樣一副寓古鎮特色於其中、氣勢不凡的對聯:古鎮氣像宏,亭台樓閣、祠廟寺觀、老鋪市容、石板街道,國內旅游地;老街風光好,山青水秀、河曲橋拱、古樹蒼蘢、綠竹林立,世外桃源天。

除了對聯,黃姚的文化味隨處可見:古老的傳說如“南蛇出洞”、“鯉魚跳龍門”、“神龍游黃姚”等,說上一天一夜都說不完;廣西藝術館曾設在鎮上吳氏宗祠;鎮上有一幅八仙醉酒圖,出自於黃姚鎮上的一名民間畫家之手,稚趣的表情,古拙的筆觸,把八仙描繪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鎮上一直流行著一種傳統的音樂,叫八音,在吹吹打打之中透出的韻味,讓人陶醉;黃姚古鎮文化旅游公司出資請當地農民彩調團於節假日將《寶對寶》、《補瓷缸》、《隔岸看親》、《劉三姐》片段等地方彩調搬上古戲台,讓游客在尋古探幽的同時過把戲癮,領略千年古鎮濃厚的節日喜慶氣氛。

九宮八卦的布局和嶺南風格的建築

黃姚最值得深究的,當然是它奇特的布局和嶺南風格濃郁的建築。

古鎮坐落在只有十來米寬的姚江兩岸,北靠真武山,方圓約3.6平方公裡,姚江蛇形貫穿古鎮。古鎮是封閉式的,四周都有城牆包圍。全鎮東南西北有4個城門、7 個閘門,都有門,門內街街相連,九轉連環。青石板上總能看到碗口大小的洞,一排過去,原來每條街道之間也都有閘門間隔以御敵。

古鎮的石板街保存完好,沿著姚江蜿蜒而去,由西向東有1公裡之長,由主街延伸出8條街巷。全長10多公裡,寬度2~5米不等。整個古鎮按九宮八卦布局,據說是當年建鎮的老祖宗有軍事背景的緣故。導游大哥告訴我們逢路口一律左拐,或者一律右拐,這樣就能走出來。鎮內的街道全部用青色大石板鑲嵌而成,雖歷經滄桑,卻至今仍無絲毫松動,路面平滑如鏡。古鎮不大,只有約1平方公裡,但其九宮八卦布局的街巷的迂回曲折,確實讓初來乍到的我找不著北。一行人跟著導游大哥走下來,除了仙人古井等幾處巷外的地方記憶稍為深刻,依然對許多地方一頭霧水,對它們之間的方位聯系全然沒有概念,只是覺得黑色的青石板路不斷地在腳下延伸,再延伸……如果自己隨意行走,恐怕有的地方會走了又走,而有些地方則永遠也走不到!

石板街路面鋪接技術精湛,街道空間尺度宜人,建築有退有進。古鎮整體風貌既豐富多彩又和諧統一,給人以美的感覺。鎮裡全部都是明清建築,寺廟、樓台、亭閣、橋梁、石街、祠堂、民房等頗具特色,古建築物與秀麗的山水相輝映,異彩紛呈。亭台樓閣、寺廟觀祠,處處皆是,卻不讓你覺得擁擠或者重復。不加粉飾的古舊讓它們根本不像建築,而是天生在那裡的,一點也不顯突兀。

房屋順水回環而建,不分南北,多為兩層的磚瓦結構,房屋嶺南風格濃郁,沒有大型古建築的恢宏氣魄,樣式簡單樸實不張揚。房屋用青磚、青瓦和木材為材料,屋頂大多采用硬山、懸山、歇山結構,部分建築采用石柱撐梁。古建築的梁柱、鬥拱、檁椽、牆面、天花都雕梁畫棟,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磚雕、石雕和木雕都有很高的工藝水平。

黃姚建築還有一些非常特別的地方,比如黃姚過去以商業著稱,沿街兩側的老房子絕大多數都是昔日的店鋪,而那些昔日店鋪老舊的木頭窗戶上,還留著一個圓孔,是晚上關門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通道。再如,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形似官帽的房頂,像征著古代人們對權力的追求和渴望。

古時常有土匪在附近出現,所以道路盡頭建有門樓,樓壁有觀察孔、槍孔,門樓有活門,有匪敵來侵時落門以阻。鎮上很多的建築也會在高處搭建小屋作為堡壘,以抵抗外敵的入侵。房屋下面的兩個小窗都是設計為外窄內寬,以方便向外投射利器,外面卻又很難向裡回射,起到了很好的防備作用(在長城上,每個窗也都是這種設計)。這裡的防盜門也引起了我們濃厚的興趣,防盜門的設計非常巧妙,讓人從正門以及正面的牆無法進入房舍。

黃姚人熱愛先人留下的遺產,樂於住在這些古舊的老屋裡,即使在新城區建有新房,老一輩人也不願搬走。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保存著先人用過的雕花床、八仙桌、紅櫥等家具及古老的服飾、用具,外地文物販子前來收購,出再高的價錢,他們也不願意賣。

黃姚鎮現有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黃姚古代民居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廣西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古鎮。明清古建築保存著 300多幢,建築面積達162200平方米,規模之大,實屬罕見。景觀建築也甚多,有亭台樓閣10多處,寺觀廟祠20多座,特色橋梁11座。

黃姚鎮著名的亭台、樓閣有:文明閣、寶珠觀、准提閣、興寧廟、安樂祠、戲台、風龍祠、佐龍祠、福慶祠、福德祠、護民祠、護龍祠、水口祠、大聖祠、回龍廟、接龍社、呂公社、會龍社、印堂社、天然亭等。

宗祠文化

黃姚所處的整個賀州地區頗有古風,騎車一路上見到許多人家房屋的門楣上,都貼有紅紙黑字的“清白第”、“上黨第”字樣。黃姚古鎮有“司馬第”,屬莫姓家族,因前人曾任明清府同知,即司馬,因而住宅上有“司馬第”字樣,現古宅仍住四戶耕田人為生;另一戶據說早年間為武官,品秩不清,皇上送一對石鼓立於門階兩側,因常常被人騎坐、摸挲,石鼓已被磨平磨光;再一戶吳姓人家宗祠,可看出宋朝、明朝、清朝都有人取進士、入仕途,品秩不等。

黃姚祠堂頗多,幾乎每個大姓都有自己的宗祠,充分顯示出宗族的勢力。

在古鎮內居住的人們生活富裕,財力充足。特別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古鎮人口迅猛發展,經濟空前發達。各氏族之間為了加強勢力擴充,團結一致對外,更為求得人財興旺、澤被後代,讓自己的勢力和財富能世代相傳,均紛紛籌集資金在古鎮選址建造宗祠。古鎮內現有各姓氏宗祠11座,結構規模雄偉壯麗、裝飾豪華考究。古家祠、吳家祠、梁家祠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各宗祠占地面積一般都在400畝以上。門前修建石階,然後是寬闊的門廊、進入大門兩旁建有廂房,正中是一個大天井,兩旁小花園,天井正面是高大寬闊的正座,安放列代先祖牌位和祭祀用品。由於當時建築工匠都來自湖南,各姓氏宗祠建築風格基本一致,均采用磚石結構,琉璃構件均采用廣東佛山產品,雖歷經百年滄桑,仍然金碧輝煌。

有的祠堂裡供的牌位非常多,滿滿地排著,香爐裡正燒著淡淡的香。黃氏祠堂裡供奉著所有黃氏名人,將上到黃帝下到黃克誠將軍在內的有頭有臉的黃家人幾乎網羅殆荊

祠內最耐看的當屬那些精美的古壁畫,雖歷經千年卻不退色。看祠堂的老伯用清水去擦拭那些壁畫,結果卻越擦就越新越漂亮!

姓氏宗祠有:梁氏宗祠、古氏宗祠、郭氏宗祠、勞氏宗祠、莫氏宗祠、仙山莫公祠、天佑古公祠、吳氏宗祠、黃氏宗祠、葉氏宗祠。

黃姚是一個值得人們用心去感覺的地方。我們在黃姚呆了一天一夜,卻仿佛只窺見了它的輪廓而沒有觸摸到它的內核。我來過了,卻仿佛從來不曾接近,黃姚於我,依然如詩似夢……


精選文章: 遊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