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富順不久,車速一減再減。修路,大風……一路風煙滾滾,沙塵彌漫,道路相當坎坷,六十公裡,足足顛簸了三個小時。
眼前的黃姚,竟是一個安逸、閑適的境地。

山水·民居
黃姚古鎮位於廣西賀州昭平縣東北部,有900多年歷史,鎮上現有600多戶居民。漫長的歲月裡,黃姚興衰更替。幾年前,旅游開發又為古鎮帶來一次機遇,眼前的黃姚顯然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過日子的民居建築群落,“過自己的日子,掙別人的錢”。這一智慧型旅游模式已初具雛形。
相比以前見過的古鎮,黃姚似乎更可愛,不但有遍布街巷的人文古跡鄉風村俗,還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民居融入山水,自然映襯村舍,兩者結合得近乎完美。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古鎮得天獨厚的大背景,碧綠的姚江從鎮中緩緩流過,成片翠竹和巨大的古榕樹倒映水中,河邊構成一幅絕美的畫面,建築按九宮八卦陣式布局。
古鎮除了山水溶洞和古樹,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亭台樓閣、寺觀廟宇、祠堂、楹聯匾額隨處可見,文明閣、寶珠觀、興宇廟、獅子廟、古戲台、吳家祠、郭家祠、帶龍橋……若是潛心游覽,一整天都看不夠。
隔江·峭壁
結識的第一個村民叫陳仔。看上去30多歲,精明能干,特別愛交際,坐在飯店裡將黃姚的古往今來娓娓道來。陳仔是古鎮的活躍分子,曾經在外地闖蕩過幾年,見過世面。
他說,有一回,香港人來拍電影《奪寶英雄》,那一次,讓他飾演一個武功高強的壞老頭,50元,只表演一個有難度的動作。陳仔的任務是從樹上跳下來,翻幾個前空翻,然後站定,比劃一個鷹爪功。陳仔邊說抬腳,一只手做鷹爪出擊態勢。
在場的游客都笑。
“我一連做了十次,最後一次,導演才滿意,當場兌現50元。”
看來,陳仔對這次進入影藝圈的經歷很得意。
陳仔從前是江湖郎中,賣跌打藥的,會一些武功,尤其擅長爬山。
聽他說曾經領著一個攝影家爬上古鎮後面的隔江山,能拍攝到黃姚全景,於是就請他帶路,荊棘中的“路”曲折向上,越爬越陡,最後,“路”完全消失,陳仔遞給我的一雙手套派上用場,緊緊貼在峭壁上,慢慢往上蹭。不敢向下看,偶爾從灌木叢透出山下的村莊,讓人膽戰心驚,手套也很快磨破了。
再看陳仔,攀爬在峭壁上如同走平路一般,見我如此吃力,陳仔主動幫我拿相機,我索性將兩部相機都交給他。
陳仔一邊爬山,一邊講他的江湖故事,還不時停下來,指著石頭縫裡長出來的植物,告訴我這是什麼草藥,那是什麼草藥,治哪種箔…他喋喋不休,我卻不敢認真聽,注意力在腳下,真怕一不小心失足就粉身碎骨。
早晨天氣還是陰沉沉的,到山頂已是藍天白雲,陳仔在一片叢生的荊棘中認出了那個拍照點。
從一個縫隙中可以俯瞰整個古鎮,還有兩條環繞古鎮的河流。這是上天偏愛這裡的人們,給了他們如此美妙的環境。
陳仔說,對面的真武山頂雨後轉晴的早晨能夠拍到雲海。可惜那天天不作美。
青石板·匾額

晚上,在古老的小鎮上游蕩,靜悄悄的,白天的喧鬧消逝在月色中,青石板路面上流淌著月色,搖曳的街燈閃著幽蘭的光,偶爾走過的人影被拉得長長的,一種神秘的感覺油然而生,幸虧,幾戶人家屋裡開了燈,光是暖暖的,增了幾分生氣。
小鎮的街道呈八卦形布局,有八條街道,街與街交彙處全部是“侗字路口,沒有“十”字路口,房屋多數保持著明清風格。金德街是過去的商業街,青石板的路面也踩踏得格外光滑,那是歲月的痕跡。
一些人家的門口,擺放貨品的大青石板“櫃台”磨得锃亮,不難想見昔日的繁華。
古老街道的每個街口,都有一條橫在路上的條石,還留有一排洞,只是不知哪個年代留下的街門,每條街都有閘門,早上開,下午關,上學的,下地的,都要及時回家,以防匪患。當年鎮上出過一位老先生,為抗擊匪盜英勇犧牲,清乾隆年間頒發了一塊“直道可封”匾額,給予表彰。
“且坐吃茶”是另一塊有名的匾,懸掛在真武廟前的石亭子上,是林作楫先生乾隆三十年題寫的,已經列入中華名匾。在這裡小坐,與擺小攤的一位姓古的村民聊天,他說,當年郭家大院的防備設施最嚴,有兩道防護門,還有防護牆抗戰時期著名愛國人士歐陽予倩曾在迎門街上住過;龍畔街的古松鑒家豆腐是家傳的,天然街的老楊家豆豉最出名,哪條街上有全鎮第一家住戶,哪一間祠堂是最早的……
河邊一棟小房子吸引了我們,這個房子造型很特別,呈窄長形狀,長3米,寬1.5米,現在還有人住,據說當地人還准備申報吉尼斯最小房子的紀錄。
正值周末,游客較多,處在“被參觀”的角色,古鎮居民依然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著!
古井·長壽
金德街有位83歲的勞老師,以前是小學老師,退休20多年了,人們還是喊他老師。他說其實自己只念過幾年書,因為窮,沒有繼續讀下去,50年代初期,學校缺老師,問他:你會寫字嗎?會。那就來教書吧,後來,邊教邊學,一教就是30多年。
勞老師很健談,領我們進屋看了他的“存水”,這些水被盛裝在十多個大瓶子裡。他說,這些都是神泉仙人古井的水。早些年,古井很神奇,兩個深潭會在中午時分出現一漲一落的現像,後來修建了周家水庫,水位上升,原來的奇景也隨之消失了。
每年陰歷七月初七這一天,全村人都要來挑古井的水,村民在古井旁排成長隊,場面非常壯觀。挑回去的水用瓶子盛裝,存放幾年也不會變質。據說是老祖宗留下的習俗,這一天打起的古井水可以治玻
勞老師說著拿來一包草藥,放一片在嘴裡,有滋有味地品嘗起來:“這是‘小熊膽’,用七月七的水泡上幾十分鐘就有療效,我有個親戚生痔瘡,多年沒有治愈,後來我讓他試用了,治好了。”
要了一片,好苦,又不好意思吐出來,強忍著嚼了,想起古訓:良藥苦口。
當地人健康長壽,面前的勞老師看上去只有60多歲,比他年長的老人還有不少,包括幾位健在的百歲老人。山清水秀空氣好,仙人古井的泉水,成年累月的勞動,村民之問的友愛互助,是最好的長壽秘訣。
從勞老師家裡出來,直奔仙人古井,據說古井很深,村民還有更玄乎的說法:12條近兩丈的繩子接起來才能探到底。潭裡還有魚,十幾年前,有人抓到過一條12斤重的大魚。
古井的布局與一般的井完全不同,是一片串聯的水池,每個池子有自己的功能,第一池是食用水,第二池洗菜,第三、第四池洗衣服,第五池洗髒衣服和農具。古井的神話和村民的意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維系著古鎮的寧靜日子。
天堂山·神話
距古鎮不遠的天堂山形狀奇特,呈三腳支撐狀,傳說是玉皇大帝的香爐被倒扣下來,為的是將緝拿歸案的孫悟空關在裡面。因為這個神話,於是就有些神奇的事情屢屢發生,村民們說,古鎮上每次有人去世,接下來的一個月裡,總會有另外兩個村民相繼去世,這樣的現像可能是偶然的,村民的解釋卻很樂觀,說這與天堂山的三腳有關,這並非壞事,三個死者能夠同時升天堂,不是很吉利嗎?
奇怪的事情還出現在石板街上,一塊狀似鯉魚的石頭凸起在路中間,鎮上的人因此稱它為鯉魚街,千百年來,沒有一個人被它絆倒,有人試圖將它敲掉,卻意外折斷了自己的腿神奇的事情多了,傳聞就變成了一種虔誠,朝著“鯉魚頭”的一方,還有祭祀的香火,就是當地人對此深信不疑的表露。
古鎮的神奇還多著呢,“南蛇出洞”、“鯉魚跳龍門”、“神龍游黃姚”等傳說一直在當地人口中流傳,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當地的老人會為你講三天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