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縮的海盆將海水推向內陸。(圖片提供:Image courtesy of R. Dietmar Müller)
在恐龍生活的年代,許多巨大的內陸海讓當時的氣候變得非常濕潤,同時通過提供大量新的環境,它們甚至改變了生物的進化進程。然而這些內陸中的海洋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爭論當時的內陸海平面到底有多高以及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如今,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白堊紀的全球海平面比今天高出了170米,並且不斷變化的海底對海平面的升降產生了主要作用。
當研究人員嘗試解決白堊紀的海平面高度問題時,他們往往不會考慮當時地球上的海水體積。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家更多關注海洋盆地的容量——當這些盆地收縮時,它們會將海水“擠”入內陸;當這些盆地擴張時,內陸的海水又會流回海洋。正是考慮到這些問題,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Dietmar Müller和他的同事“抹”去了所有的地質學記錄,旨在重新構建一個1.4億年前的海平面的真實狀況。
新的重建結果顯示,8200萬年前的海平面比今天的海平面高170米。研究人員估計,那時的海平面比現在可能高出40米到240米。根據重建結果,隨著太平洋中央海脊的消失以及由此形成的較淺的海底,大部分的海平面從那時起開始下降。海脊曾將海水推向白堊紀大陸,但地殼的板塊運動使得大量的海水沿著美洲海岸流向深海的海溝,最終導致太平洋越來越深以及內海的消失。研究人員在3月7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美國新澤西州皮斯卡塔市Rutgers大學的海洋地質學家Kenneth Miller表示:“我認為這項成果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他說:“在白堊紀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海平面一直處於較高的水平。我相信比今天的海平面高出100米到200米都是一個合理的範圍。”考慮到由地球內部因素導致的大陸升降,海平面提升的總量大體上能夠解釋大量內海的形成原因,其中包括漫延到北美洲腹地的一處內海。(來源:科學時報 群芳)
(《科學》(Science),Vol. 319. no. 5868, pp. 1357 - 1362,R. Dietmar Müller, Christian He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