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從兩昌出發,乘坐一部212吉普車,翻山越嶺,向大山深處駛去。從西昌去瀘沽湖,有兩條路:一條經四川省攀枝花市到雲南省寧蒗縣,然後去滬沽湖;一條經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鹽源縣城再行70來公裡,抵達滬沽湖,旅程250多公裡。我們走第二條路線。鹽源縣城所在的壩子是一塊高山盆地,據說,從明、清起便產撲鹽,故名鹽源。這裡的土壤,也是川滇交界的那種紅壤,給人以火辣辣的感覺。
上世紀的山間公路,一路坎坷,一路沙塵,車行速度自然也慢。每小時大約30公裡。我們只好在鹽源縣住宿。第二天,由縣委統戰部的一位瀘沾湖籍干部陪同我們去瀘沽湖。
沿著構山相峙的蜿蜒山谷行進,一條靜靜的清澈映綠的小河,一自在車道的右側流淌。這河發源干瀘沽湖的湖水。70多公裡的路程,要四個來小時。在接近瀘沽湖的時候,兩岸的山勢漸漸紹平,待兩山敞開,瀘沽湖便在眼前了。
從鹽源縣城進瀘沽湖,最大的遺憾便是久久期待之後,並無驚喜叫言。古普車沿著蘋海的邊緣駛過,順著湖岸的山勢行進,硬是看不到向往中的聖湖。
在左所蒙古族自治鄉政府,主人盛情款待我們一行。我們喝了當地百姓釀制的蘇尼瑪酒,品嘗了當地最有名的存年豬膘肉,也美美地吃了一頓火烤從瀘沽湖剛撈上來的巴魚。在我們還沒接觸到瀘沽湖的時候,已先期感受到了瀘沽湖的美味。
當晚,鄉政府院壩燃起篝火,數十名身著盛裝的姑娘小伙,拉著我們圍著篝火跳起瀘沽湖畔居民喜愛的鍋莊舞:一種似醉非醉的朦朧,一種身不由己的等待,這便是我到瀘沽湖第一天的感覺。
第二天,天還沒亮,我們便叫醒司機,帶蔔攝影器材向瀘沽湖水的方向駛去。初春的瀘沽湖,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青黛色薄霧和那種無聲而甜蜜的寧靜:那一泓湖水仿佛也知道“春眠不覺曉”,躺在四山懷抱中,如許的嬌媚,如許的柔美。還有一波又一波湖水拍打岸邊獨木舟的起伏聲浪,宛若瀘沽湖女兒晨睡的呼吸吐納,將我等俗人的身心融化,化人清綠的湖中,化入青黛的霧裡。
數聲雞鳴,村寨醒了。背水姑娘婀娜的身姿,穿透紗樣的霧氣,那霧氣又伴和了農家晨炊的煙靄、青綠的樹和同樣青綠的剛破土出苗的玉米秧子:這不是人間仙境,又是什麼?
整整兩天,我們在瀘沽湖超常規按動快門,見啥拍啥。我們也乘坐瀘沽湖的獨木舟,在湖上觀光。我們還有幸碰上“轉海祈福”的男女老少:他們一大早從自家的村落十發,環湖一周,晚上才回自家的村落。因為這“轉海祈福”,只在農歷每月的初一、十五兩天,平時很難遇見。據我觀察,“轉海”的人,其實是快步行走。50平方公裡大的一個瀘沽湖,一天時間,慢慢“轉”是轉不完的。這“轉海”的習俗,不知始於何時。但“祈福祈安”,卻是瀘沽湖周邊百姓的一種心願。
初訪瀘沽湖,我們恰好走了一條環湖路。今年四川省為打造瀘沽湖摩梭人文化旅游項目,設計修建了一條新公路,准備將瀘沽湖與四川木裡藏族自治縣連通,直達亞丁的香格裡拉大環線,這樣將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同時方便游客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