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龍華表

天安門鳥瞰
日日夜夜,北京長安街寬闊的大道上奔湧著車水馬龍,時時刻刻,站立在雄偉的天安門前,總是令人感到莊嚴神聖……天安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會場,也是國徽圖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像征。
巍峨出九州
天安門造型典雅、壯麗、莊重,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傑作。天安門,現通高34.7米。紅牆城台之上的城樓為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城樓東西面闊九楹(間),南北進深五間。城樓上的36扇朱紅菱花門扉,60根通頂圓柱,柱頂上的藻井與梁枋繪有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將天安門城樓裝扮得美輪美奐。在寬闊的城台上,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的梯道(馬道)。天安門的紅牆下開有5個拱形城門洞,中間的城門洞最大,明清之際惟有皇帝可以出入。天安門前橫貫著一條金水河,金水河上架有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中間一座最為寬闊,古稱“御路橋”。 在天安門的前後,各有一對高大壯觀的漢白玉華表。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每個華表由須彌座柱儲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9.57米。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始建於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承天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在五洞牌坊後延伸著一條筆直的中央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的午門。1651年(清順治八年)改建為“天安門”,勸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在明清兩代的500年間,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或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天安門原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就具有顯赫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據《日下舊聞考》載:“凡國家大慶,覃恩,宣詔書於門樓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雲,設金鳳銜而下焉。”
“金鳳頒詔”
“金鳳頒詔”,是為明清兩朝皇帝登基、冊立皇後等重大慶典時在天安門舉行的頒詔儀式。史料顯示,頒詔儀式約為:詔書放在紫禁城太和殿黃案上,皇帝蓋上御璽後,由禮部尚書用雲盤承接詔書,捧出太和殿,暫放於午門外的龍亭裡,然後在鼓樂儀仗的引導下抬到天安門城樓上,再將詔書放在宣詔台的黃案上。其後宣詔官登台,宣讀詔書。此時,在天安門下的金水橋畔,文武百官等按官位序列面向天安門依次行三拜九叩大禮。詔書宣讀後,由奉詔官把詔書卷起,銜放在木雕的金鳳嘴內,再用彩繩懸吊“金鳳”從天安門垛口的正中徐徐放下,城樓下早有禮部官員雙手捧著“朵雲”恭候。隨之,“金鳳”嘴中的詔書落於“雲盤”中,此舉稱為“雲盤接詔”。如此,皇帝發布的重大命令(詔書),在天安門上進行一套隆重而繁瑣的儀式後,方能向全國各地頒發。

氣勢非凡的石獅

雕刻精美的金水橋石欄
在我國近現代史上,天安門前曾上演過彪炳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等重大歷史事件。新中國成立以後,長安街上的天安門,這座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傑出智慧和血汗的建築,以其特有的巍峨與莊嚴,像征著一個古老文明的新生,並出現在中國的國徽上,成了偉大祖國的像征。
天安門廣場,是明清時代天安門前的一個“T”形宮廷廣常當初,這個封建皇帝的宮廷廣場封閉而嚴密,沿廣場的邊緣築有紅牆,紅牆內側並建有“連檐通脊”的千步廊,是封建皇帝舉行盛大慶典等重要活動的場所。廣場北至天安門及兩側皇城南牆,天安門前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寬敞的“橫街”,該街東西各有一門,即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在民間,東西長安街便以此得名。宮廷廣場南至明代的大明門(清代改稱大清門,民國時期改叫中華門,後被拆除),出大明門過一條棋盤街(亦稱天街)便直達正陽門。如今,天安門廣場是一個雄偉、莊嚴的人民廣場,並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觀的廣常
通衢要道
天安門前的長安街馳名中外,有“神州第一街”之稱。長安街修建於明代,是興建北京紫禁城、皇城和內外城時最主要的道路。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它與皇城同時建造,是明代興建北京城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距今有600年的歷史。長安街,其名取自盛唐時代的大都城——“長安”,含長治久安之意。
明清之時,長安街僅長七、八裡,有十裡長街之稱。當年從長安左門至東單牌樓,名為東長安街;從長安右門至西單牌樓,稱西長安街。1940年,內城城牆的東西兩側的建國門與復興門被拆開後,成為近代長安街的雛形。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曾是矗立在天安門前東西“橫街”上的兩座“三座門”。新中國成立後人流大增,對來往車輛和行人不太方便。於是在1952年前後,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這兩座“三座門”被拆除。之後,隨著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街作為體現首都政治、文化和外交功能的中華大道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天安門周圍的多處古建名勝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位於天安門城樓東側的太廟,原是明清兩代皇家的祖廟,始建於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民國成立後,於1926年將其命名為和平公園對公眾開放。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位於天安門城樓西側的中山公園,是明清時的社稷壇,又是古都北京歷史上的第一座公園,原稱中央公園。民國時期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於1918年改名為中山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