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眸:老前門的流年

文化

導讀1880年的前門大街 站在前門裡頭往外看,看到的是歷史的流變;站在前門外朝裡端詳,看到的是商人的更替。 8月7日,北京前門大街的“鐺鐺車”又把人們拉回往日的時光。 上溯600年,前門大街最初介入市民生活還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在此之前,它是天子赴天壇祭天的御用街道,大部分時候處於戒嚴狀態。而那裡的居住者,多是一些仰望權勢的達官與富豪。 按照中國古代 ...


1880年的前門大街

站在前門裡頭往外看,看到的是歷史的流變;站在前門外朝裡端詳,看到的是商人的更替。

8月7日,北京前門大街的“鐺鐺車”又把人們拉回往日的時光。

上溯600年,前門大街最初介入市民生活還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在此之前,它是天子赴天壇祭天的御用街道,大部分時候處於戒嚴狀態。而那裡的居住者,多是一些仰望權勢的達官與富豪。

按照中國古代前朝後市的首都規劃,皇帝眼皮子底下是不能夠存在商業的。明朝末年則成為徒具形式的過去。

嘉靖年間,商業的種子已經根深蒂固,經大運河北上的貨物到達通州張家灣碼頭,在前門外集散。因為這裡四通八達,也與權勢離得更近,不過幾年,發達的漕運就把前門變成了一個集貿市常

到嘉靖二十三年,前門的景像已經是“市民搭棚蓋房,居之為肆”的繁華場所。流轉於間的主流,是一批真正做買賣的有錢人,從最初的山東人,到後來的山西人,前門的商人幾經流變,成為各個時代的剪影:清末,前門最大的商人是山西的票號;民國,前門最大的商人是戲園的老板;解放後,前門最大的商人是公私合營的大公家;文革之後,前門最大的商人是飲食的小個體戶。

老字號的形成

因為戰亂多年,前門外居民稀少,商業蕭條,明朝政府就在前門外大街西側房招商,當時建造的這些房屋叫做廊房,之後商品密集的廊坊頭條、二條、三條、四條都是由此而來。

1644年清軍入關占領北京後,將內城的漢民一律強制遷往外城,戲院、妓院和會館也一律趕到外城,前門外一下子成了種種商業場所的聚集地。

明清的吏、戶、禮、兵、刑、工六大部,就設在前門內的東西兩側,外省進京述職、辦事的官員都住在前門外的會館(當時有140多個會館)。每逢科舉考試、鄉試和會試時,前門各個會館飯館裡都人滿為患。

到了清末,京奉火車站和京漢火車站都設在前門,前門實際上已經是全國交通的樞紐,各地方來北京的人第一站必到前門。

那時前門聚集了一批會念經的“外來和尚”。山西人做錢莊,山東人做綢緞鋪和大飯館,安徽人賣茶葉和筆墨,寧波人做藥業,廣東人賣洋雜貨,而京津本地商人則多做玉器、古玩、首飾等行當。幾代商人的努力,成就了那些著名的老字號。

老字號的輝煌

最初的那些老字號與其說是自持家業、白手起家,倒不如說是與權貴走得最近,資本的原始積累,多是依仗著皇宮御內。月盛齋最為典型。它是當年唯一一家開在戶部街(今天安門)的館子。老馬家最初來到京城是在元朝,做的是香料生意。直至清乾隆年間,一個偶然的機會,後人馬慶瑞偶然進了禮部做供桌,他暗中觀察御膳房師傅如何做醬羊肉,遂也如法炮制。沒想卻廣受好評,馬慶瑞遂買下戶部街上一間店面,取名“月盛齋馬家老鋪”。

月盛齋到了二代當家的時候,馬慶瑞的兒子馬永祥將本家的一些香藥加入到醬羊肉裡,一是增加了香味,二是增加了營養價值。自此,月盛齋名滿京城,當時的主要客戶還是上層的達官貴人,一般老百姓買不起。

到了光緒年間,月盛齋達到了事業的頂峰,據說慈禧最愛吃醬羊肉,每晚夜宵都要吃一小盤,故特賜了腰牌,可以讓馬家把肉直接送進宮內。每當慈禧游昆明湖時,後面常拴兩小船,一條是御膳房,一條是馬家老鋪。因朝廷是馬家最大客戶,故此月盛齋雖然不是官家,但比官家還要硬。身在戶部街,沒人敢惹。

當年發達的同仁堂也是如此。寧波“鈴醫”出身的樂家,明永樂年間來京,清朝時後人樂尊育在太醫院做了個小官。兒子樂梧崗想走仕途不成,只好子承父業,在前門外大柵欄開了同仁堂藥鋪。

同仁堂前店後作坊,自產自銷藥,經過幾十年的苦心鑽營,已初具規模。到了雍正年間,同仁堂翻身成了宮裡御藥房的供應商。皇室同意他們預領官銀並屢次特許同仁堂增調藥價,自道光十七年以後更恩准按市價核算。慈禧當政後,認為同仁堂的藥好,曾令代制宮內服用的成藥,同仁堂因此有機會獲得更多宮廷秘方。

由此起勢,同仁堂不但在增調藥價上盈利,更以天下藥業第一大買主的身份操縱藥業市場,壟斷持續200余年。

同仁堂有了乾隆這個靠山,社會聲望和身價都倍漲,老百姓認為它是給皇上做藥的,都認這個牌子。後來清朝覆滅,還欠了同仁堂一堆債務。

像這樣因為皇族青睞而鍍金的老字號還有好幾家,如“都一處”,據說乾隆微服私訪時吃過他家燒賣大贊而出名,所以一個賣燒賣的小館也能屹立不倒一百多年。還有“一條龍羊肉館”,光緒皇帝在此用過一次餐,從此館子就火了。

前門商人也分三六九等,第一等是官商,如“內聯升”,專門給宮裡大臣做官靴;第二等就是這些“皇商”,聲名遠播,日進鬥金;第三等就是五花八門的服務業,更市井,很多開在胡同裡,或是走街叫賣,登不了大雅之堂。

無論是哪一等買賣,前門在清朝乾隆年間商業達到了頂峰。

前門變奏

對於老前門人來說,從民國到現如今,前門自此成了不安靜的地方。

1900年的庚子之變是前門衰敗的一個開始,義和團一把大火燒了專賣洋藥的老德記藥房,火勢蔓延到大柵欄大街。隨後,八國聯軍又將前門一帶各個店鋪洗劫一空,這導致前門前所未有的蕭條。

1912年,袁世凱任大總統,曹錕部下嘩變,散兵游勇群起放火、搶劫。除瑞蚨祥修了高大鐵柵欄而得以幸免,市面大部分被洗劫一空。1928年,民國政府南遷,隨之而走的還有使館、會館。到解放前,前門已經奄奄一息。至此,前門作為商業街的最好時光一去不復返。

解放後公私合營,前門商人大換血。大量同性質的買賣被合並為營業點。同時,一些老字號前店後廠的模式被打破,手藝的生產流程也變了。僅有的老店家退休後,大部分老字號只剩一個品牌。

文革後到八九十年代的北京,前門在北京商業街的角色已經邊緣化,蕭條、擁擠、混亂是那裡的代名詞。這時一些老北京小吃卻在胡同裡頑強地扎根下來。爆肚馮、小腸陳、羊頭李成為很多老北京對昔日前門唯一的真切回憶。而他們,也因2006年開始的新一輪前門改造而離開。至此,所有的前門老商人盡數退常

“改朝換代”

清朝末年,月盛齋第四代傳人馬德成預感到清朝大勢已去,敏銳地調整了經營策略,把買賣“向下做了”。民國時期物價巨漲,羊肉很難買到,月盛齋苦苦支撐。然而,當北京淪陷,日軍一進城,月盛齋就再也支撐不下去了。

第五代傳人馬林力挽狂瀾,他再一次調整經營策略,讓月盛齋轉向中下層百姓。同樣還是醬羊肉,把32種香料改為4種。還是很香,但營養價值沒了。另外馬林還做成功了醬牛肉,讓很多不吃羊肉的滿人漢人也都可以吃月盛齋了。但這些調整都無法挽救月盛齋,解放初期該店還是破產了,正好國家說公私合營,就歸了國營。

交了配方,馬林被評為一級技師,在國營月盛齋上班,帶了兩個徒弟。月盛齋一度改名“京味香”,制作工藝與馬家掌灶時也已相去甚遠。馬林一直干到1965年退休,他沒有再培養後人。文革後,國營月盛齋經常去家裡問,還有沒有人願意到廠裡做?結果馬家沒一個孫子輩過去。

並不是所有的老字號都順利轉型。前門研究者袁家方的父親袁子明,民國時在琉璃廠和西單都做書店買賣。英文一字不識,卻賣外文書。只憑袁子明自已摸索的字母順序記憶法,就懂得什麼書好賣,生意漸漸做大。

公私合營開始後,老字號們公然反對的人卻不多。袁子明卻固執地頂頭,他不停地給中央領導寫信,不見回音警察卻頻頻上門查抄。文革時,袁子明被帶走了,幾年後家裡人才知道,他被關在了長春的勞改農常直到1982年,他才被釋放,回來繼續給領導寫信,一直寫到去世。

袁子明的書店後來與其他許多私營書店合並到了中國書店,如今前門隨處可見中國書店,而袁子明只活在了袁家人的記憶中。袁家方小時在前門長大,如今,踏及前門的次數越來越少,他嘆息“身上銀兩不多,也不敢來這‘高貴’的地兒了”。如今,那裡屬於新的商人時代。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