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婚禮儀式——你一定沒有見過

人文地理

導讀撰文、攝影:吳小兵“出了郎門唱支歌,郎去元州娶新娘,郎去元州娶花朵,三班歌師跟郎行……”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鍬裡山區,千百年來,兩族同胞同山嶺、共水源,相互影響,不僅能聽懂並理解對方的語言,而且善於用山歌交流生活,增進感情。這一點,集中體現在他們的傳統婚禮上。這些年,苗寨侗寨進城打工的年輕人特別多,可盡管他們見慣了城裡形形色色� ...

撰文、攝影:吳小兵“出了郎門唱支歌,郎去元州娶新娘,郎去元州娶花朵,三班歌師跟郎行……”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鍬裡山區,千百年來,兩族同胞同山嶺、共水源,相互影響,不僅能聽懂並理解對方的語言,而且善於用山歌交流生活,增進感情。這一點,集中體現在他們的傳統婚禮上。這些年,苗寨侗寨進城打工的年輕人特別多,可盡管他們見慣了城裡形形色色的熱鬧婚禮,但在結婚這件事上,依然有人固執地堅持操辦祖先留下來的傳統儀式。傳統婚俗的回歸, 似乎已經成為苗鄉侗鄉的新時尚。
新娘、伴娘在穿衣打扮。
新娘伴娘相互敬酒祝福。吳才松,鍬裡山區地妙村的侗族小伙,大學畢業後一直在長沙工作。讓吳才松暗喜的是,自己中學就暗戀的苗族女孩龍彥蓉大學畢業後也在長沙。水到渠成,兩人悄悄戀愛了。跟很多家鄉的姑娘小伙一樣,吳才松帶著未婚妻龍彥蓉也回到了家鄉,准備舉行一場為期三天熱鬧非凡的傳統婚禮,重溫祖先們留下的結婚流程:殺豬宰羊、迎親哭嫁、對歌鬧井。
六親客在主家喝完“落擔杯”後,還要逐一被好客的房族喊到家中做客,享受稀客的最高禮節待遇。
晚上的吊腳樓高朋滿座歌聲不斷。第一日,三鍬鄉地妙村吳家請來了寨子裡六位能說會道、會唱會喝的老者,組成“六親客”。一大清早,“六親客”頭戴青帕、 身著長袍馬褂,祭拜祖先後提著馬燈,帶著新郎吳才松准備啟程娶親。未出寨門,歌聲先起:“聽得元州花鼓響,陽雀逢春遠來談,陽雀來到樹頭叫,先去驚動我爺娘……”一路歌聲,一路歡笑。
主家清理禮擔,蓋上紅紙,挑擔出發。
弟弟背著新娘出了寨子到井邊交給新郎。
六親客迎親的隊伍向新郎家出發。驅車一小時,迎親隊伍就來到了新娘所在的高營村塘保苗寨。入寨前,“六親客”一字排開,面朝寨門,高歌“娶親曲”。跌宕的歌聲如同聲聲呼喚,瞬間就喚醒了平靜的村寨。新娘家的接親隊伍陸陸續續出了大門前來接擔迎接,鞭炮齊鳴。“六親客”一入家門,接風洗塵的洗臉水就端上來了。堂屋裡整齊地擺開了香煙、油茶、甜酒雞蛋。寨子裡德高望重的老者也來了,先陪“六親客”豪飲“落擔杯”。
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等著人領著進夫家門
出嫁的這幾天,新娘和伴娘至少要換三套衣服。
“進家門”儀式之後新娘才換上最漂亮的衣服和銀飾。跟“六親客”相比,新郎就沒那麼爽了。——高高疊起的板凳擋著大門,新娘的兒時同伴、弟妹齊齊向新郎討要紅包,同時還要輪番對歌。可以想像,慷慨解囊之外,新郎還得“腦筋急轉彎”,不然還真得被“拒之門外”。新郎剛剛過關,考驗“六親客”的時候又來了。喝完“落擔杯”,各路親戚新娘家族依次輪番設宴款待“六親客”。表面上看,這是對娶親隊伍裡的最高禮節待遇,但吃喝只是表像,動真格的是主客對歌。宴席上,上什麼菜就唱什麼歌,唱過一家又一家,唱過一寨又一寨,通宵達旦。一直要唱到第二天天亮,恪盡職守的“六親客”才能回到新娘家,用歌聲催促新娘家盡早發親。
新娘的圍裙是媽媽精心繡出來的精致作品,掛的銀飾都是生活必須品。苗鄉老習俗傳統,出嫁日,新娘不帶嫁妝,只備幾套新娘服,新娘和伴娘只作簡單的穿戴,不佩戴銀飾。舊社會,這麼做的目的是防止路途上遭到土匪搶劫,漸漸就成為了一個嫁娶習俗。
新娘被長者領到堂屋,喝過三杯酒,吃完三輪菜,就正式成了家庭一員了。次日,良辰吉時一到,堂屋裡,“六親客”邊吃邊唱“娶親歌”、“勸慰歌”、“感恩歌”訴說客人在主家受到的隆重款待以及依依不舍之情。新娘一一拜別父母長輩,然後,由弟弟背出閨房,送出寨門。一直要背到寨子裡的古井邊,新郎方可接過新娘,把新娘背上花車。此時,龍彥蓉家的嫂娘長輩們一路高歌相送,有人歡笑,有人淚眼婆娑。
婚禮中要選三個男青年穿上新娘和伴娘的衣服男扮女裝。新娘到新郎家,未進家門先過火盆,寓意日子紅紅火火。洗臉後,新娘龍彥蓉得提著豬食桶,由新郎家一位女長者引領到火房,喝三杯酒,吃三輪菜,此時,才意味著新娘正式成為家庭一員,開啟夫妻生活的日子。各種“繁文縟節”過後,龍彥蓉在“陪娘”的陪同下逐一去寨子房族家認門做客,主家好酒好菜款待。
三個男扮女裝的小伙子隨著挑水歌的節律,沿著街道井邊挑水。真正的盛宴在晚上。吳家堂屋,擺正席,長者、“六親客”圍坐四周,其他各路嘉賓樓上就坐。晚宴在悠悠的酒歌聲中開席,先唱茶歌,再對唱婚姻歌、酒歌、飯歌。一輪一輪的酒,一輪一輪的歌。“扯扯杯”,“牛角酒”……酒歌交替,吶喊聲、助威聲,一浪高過一浪……
男扮女裝的小伙和伴娘一起鬧井台。第三日,新郎家三個小伙男扮女裝邀請新娘挑水,眾鄉親隨後,沿著村道邊走邊唱“挑水歌”,緩步走向水井邊。唱完挑水歌,小伙開始往水桶裡舀水,伴娘不停地往外倒水……舀滿水桶方可挑擔回家。古井邊,你舀我倒,我倒你舀,如同一場獨具特色的潑水節。
鬧井台挑水回來,長者在柴房念念有詞一起喝歌。下午,婚禮結束,新娘回門,新娘伴娘又亮開嗓子,高唱“回門歌”。酒杯再次舉起,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紛紛前來送行,又是一路歡歌,又是一路祝福……三天的熱鬧婚禮結束,可歡騰的幸福依然四處回蕩,在歌裡,在酒裡,在笑聲裡,在吶喊裡;回蕩在村村寨寨,柳梢枝頭。注:本文為作者供稿,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