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芷江發現罕見“鳳龍圖”

考古

導讀 鳳龍圖 (記者 龍軍攝) 近日,記者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采訪時,意外發現了一幅奇怪的圖案:在芷江文廟主建築“大成殿”的方形石柱上,“龍鳳呈祥圖”居然被雕刻成了鳳在上、龍在下的“鳳龍圖”。 其鳳龍雕刻技藝十分高超,鳳翔龍舞,栩栩如生。“鳳龍石柱”圖高約3米,寬約半米;凌空飛舞的鳳凰高居騰龍之上,但圖中比例極小,約占全圖的六分之一,像個� ...

鳳龍圖 (記者 龍軍攝)

近日,記者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采訪時,意外發現了一幅奇怪的圖案:在芷江文廟主建築“大成殿”的方形石柱上,“龍鳳呈祥圖”居然被雕刻成了鳳在上、龍在下的“鳳龍圖”。

其鳳龍雕刻技藝十分高超,鳳翔龍舞,栩栩如生。“鳳龍石柱”圖高約3米,寬約半米;凌空飛舞的鳳凰高居騰龍之上,但圖中比例極小,約占全圖的六分之一,像個驕橫的小鳥;而騰雲駕霧的巨龍盤旋鳳凰之下,尾朝上,身朝下,爪踏祥雲,龍頭高昂,雙目圓睜。其圖中比例極大,約占全圖的六分之五,像根擎天大柱。

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裡,凡是有“龍”“鳳”在一起的圖案,均是龍在上鳳在下,或是龍在左鳳在右,稱為“龍鳳呈祥圖”,其排列順序有嚴格規制。而芷江文廟這幅“乾坤顛倒”、“地覆天翻”的怪圖,為什麼能夠形成於封建王朝並保留至今而不被歷代官府追究呢?

芷江檔案局局長劉楚才介紹,芷江文廟的建修年代,正是清朝同治初年兩宮太後“垂簾聽政”之時。據同治8年和同治10年編修的《芷江縣志》與《沅洲府志》記載:時任沅州知府張樾和芷江知縣李惟丙,決定將府學文廟和縣學文廟合並重修,以順應慈禧太後執掌朝綱、號令天下的潮流。自同治元年開工至同治三年竣工,經過兩年多大規模改造擴建,形成了一座占地近百畝的文廟建築群,在文廟建築中也打上了“鳳龍圖”的時代烙印,成為芷江的一道獨特風景。這樣的“鳳龍圖”,不僅在芷江周邊十余縣市獨一無二,在整個湖南乃至全國也極為罕見。(記者龍軍 通訊員唐召軍、龔衛國)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