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明新技術可使老鼠大腦變透明

科技

導讀 通過“CLARITY”變形技術,小鼠的大腦(左)可以變成透明,但仍然完好的狀態(右)。 CLARITY技術實現了完整的小鼠大腦成像 透明小鼠的大腦圖像,顯示了海馬區域的特征 4月12日消息,在好萊塢電影《隱形人》裡面,主角格裡芬在自己身上進行了神秘的實驗,使自己變成了隱形人;而在漫畫《神奇四俠》中,隱形女因為突然遭受宇宙射線的輻射而意外得到超能力,能控制光 ...

通過“CLARITY”變形技術,小鼠的大腦(左)可以變成透明,但仍然完好的狀態(右)。

CLARITY技術實現了完整的小鼠大腦成像

透明小鼠的大腦圖像,顯示了海馬區域的特征

4月12日消息,在好萊塢電影《隱形人》裡面,主角格裡芬在自己身上進行了神秘的實驗,使自己變成了隱形人;而在漫畫《神奇四俠》中,隱形女因為突然遭受宇宙射線的輻射而意外得到超能力,能控制光波使自己和他人隱形。現在,在斯坦福大學,一項名為“CLARITY”的新技術卻能使老鼠的大腦變得透明。

老鼠是非常常見的生物學實驗動物,但科學家在研究它們不透明的大腦時卻感到十分困擾。如果你要在大腦中尋找某種蛋白質,如澱粉樣β蛋白(引起阿爾茨海默症的蛋白)的位置,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把熒光分子接到蛋白質上——這一過程成為免疫標記——但由於大腦是不透明的,你就必須將它切成很薄的切片,然後才能觀察這些發光的標記,最後將這些切片上的信息在電腦裡重新組合。

如果能發明一項使大腦變透明的技術,以上這些繁瑣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而這也正是 Kwanghun Chung所做到的。他與斯坦福大學卡爾·戴瑟羅特(Karl Deisseroth)博士領導的科學小組合作,研制出了一種名為“CLARITY”的新技術。該技術不僅能使大腦變得透明,更重要的是,它能保證大腦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保持在原位。每一個神經元、蛋白質、脫氧核糖核酸(DNA)鏈以及化學信號物質都鎖定在原來的位置,做了標記的分子如抗體或熒光標記等都能輕松地進行檢測。

一開始,Chung利用甲醛和丙烯酰胺混合溶液來保存一個分離的冷藏大腦標本。甲醛將大腦中大部分的分子如蛋白質和DNA等與丙烯酰胺連接起來,當加熱到體溫時就變成一個硬化的透明膠體。然後,Chung給大腦標本通上一股電流,將沒有連接到膠體上的東西除去。整個過程有點像用鉛筆繪制一個場景,然後把邊緣擦去。

經過這番處理,我們就得到了一個透明的老鼠大腦。它包括了每一個細胞的內容物,卻去掉了細胞的輪廓。它之所以透明,是因為去除了能散射並反射光線的脂類。這些脂類也起著屏障的作用,去除之後,我們就可以往透明的大腦裡注入標記分子。“你可以對整個組織進行拍攝,然後再重建為三維模式,”Chung說,“而不需要去做切片。”我們可以使大腦中某一類型的神經元發出黃綠色的熒光,然後以大腦整體的角度觀察神經元的位置,而不必再用不透明的切片進行重組。

這裡還有另一張透明的小鼠大腦圖像。你可以看到海馬區域的特征,該區域與學習、記憶和空間導航能力有關。每一種顏色代表著一種連接在大腦分子上的標記。“CLARITY技術使免疫標記和大批量成像成為可能,或許將取代超薄切片,”麻省理工學院的Sebastian Seung說,“從大腦中獲得的信息很大部分來自染色標記。”

與常規的染色-切片方法相比,CLARITY技術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其獲得的結果也更清晰,因為在對大腦進行切片的時候,難免會對科學家想要研究的組織造成損傷。這項技術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此之前,如果你在大腦裡注入一個標記,你必須將標本解剖才能獲得結果。如今,科學家可以在“透明化”的大腦上增加更多的標記。如果有了某些有趣的進展,你還可以繼續在同樣的完整大腦上進行實驗。

“這是一項可以使神經科學研究大幅加速的創新,”人類腦計劃(HBP)的負責人亨利·馬克拉姆(Henry Markram)說,“這一新技術可以提供整個大腦在所有水平上的圖像,將為我們獲得許多關鍵的數據提供新的路徑。”

不過,CLARITY技術也有一些缺點。據Chung稱,最主要的缺陷是該技術並不容易掌握。其中,用電流去除脂類的步驟是最難的,Chung甚至專門打造了一個裝置來實現。他說:“在實驗中我燒壞了數百個大腦標本,才最終獲得成功。”其他實驗室或許也要經歷同樣的階段,不過現在Chung已經把他的實驗細節放到了網上,任何人都可以來復制這一過程。

將標記分子注入大腦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目前唯一的方法是讓這些分子自己擴散,即把大腦泡在充滿標記分子的組織液中,使之滲透進去。一個小小的小鼠大腦,可能需要數月時間才能完成染色標記。因此,在體積更大的人類大腦或猴子大腦上使用該技術並不現實。Chung正在研究加速這一過程。

大腦僅僅是個開始,CLARITY技術能夠在任何組織或器官上適用,它能使肝髒、心髒和肺等器官像大腦一樣變得透明。Chung現在正組建自己的實驗室,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就可以看到CLARITY技術有更廣泛的應用。有關該技術的成果發表在4月10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原文作者Ed Yong,任天編譯)


精選文章: 科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