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卵季節中的花羔紅點鮭

捕獲於8月份的產卵期之後的花羔紅點鮭(上圖),體型比6月份捕獲的個體要大
4月7日消息,人一天沒有吃飯或許就會抓狂,但有一種魚卻可以幾乎一年不進食。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花羔紅點鮭(學名:Salvelinus malma)不僅能夠在這種情況下存活下來,而且它們還可以根據大麻哈魚卵——它們最喜歡的食物——的數量,改變腸道的體積。
這個奇特的現像是由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家約翰尼·阿姆斯特朗(Jonny Armstrong)和摩根·邦德(Morgan Bond)發現的,當時他們正在研究花羔紅點鮭的遷徙模式。在出生後的四到五年間,花羔紅點鮭會在春季和夏季前往北太平洋覓食,而在冬天回到淡水溪流和湖泊中。在此之後,這些魚會一直待在淡水裡,直到過完12年生命中的剩余時光。
邦德和阿姆斯特朗所研究的魚類種群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奇格尼克湖(Chignik Lake),在一年中的相當部分時間裡,這個湖以及周圍的溪流都食物貧乏。不過,花羔紅點鮭還有一次進食的機會,即當大麻哈魚來到這些水域產卵的時候。除此之外,研究者找不到其他食物來源。研究人員計算了花羔紅點鮭攝食大麻哈魚魚卵獲得的能量,並與它們生存一年所需的卡路裡數對比,發現竟然有1000卡路裡的缺額。
阿姆斯特朗說:“我們被這個問題難倒了。在這些貧瘠的水域中,這些大魚——整個奇格尼克湖中最豐產的魚類——是如何獲得足夠的能量存活並繁殖的呢?”
令人稱奇的消化系統
研究團隊想到了另一些類似的掠食者,如同樣是坐等獵物上門的蟒蛇。這些動物可以長時間不用進食。此外,遷徙的鳥類能夠擴展腸道,從而盡可能多地進食並增加體重,經過長時間的旅途之後,它們的腸道又恢復到之前的狀態。
研究人員推測花羔紅點鮭可能也具有類似的行為,於是他們在大麻哈魚洄游產卵期前後,對奇格尼克湖中的花羔紅點鮭腸道體積進行了測量。研究人員發現,花羔紅點鮭在大麻哈魚產卵期結束的時候,其腸道體積比之前大2.6倍。
阿姆斯特朗說:“我們被這一結果震驚了。動物真的可以快速改變其器官的體積,而且這一過程是可逆的。不僅是組織的伸展,而且是確確實實的器官發育。”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3月19日的《動物生態學雜志》(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上。
盛宴和飢荒
擴展的腸道使花羔紅點鮭可以盡量多地利用多余的食物,盡可能地儲存能量。當大麻哈魚魚卵被吃完的時候,花羔紅點鮭就開始變得節約起來。縮小的腸道使魚不需要攝食太多,就能夠維持身體機能的運作。
阿姆斯特朗指出:“這就好比是選擇一輛車,跑車或許速度最快,但它消耗的汽油也最多。消化系統的‘能屈能伸’,對這些生活環境中‘盛宴和飢荒’交替出現的動物來說,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策略。這使動物在食物充足的時候盡可能地多吃,而在食物短缺的時候燃燒更少的能量。”
捕撈業的威脅
有趣的一點是,這其實是一個偶然產生的副項目,阿姆斯特朗和摩根當時都在進行其他項目的研究,只是在實驗的間歇中完成了樣品的采集和分析。他們的研究除了向我們展示了花羔紅點鮭驚人的消化系統外,還對目前大麻哈魚捕撈業的影響做了深入分析。
在一些大麻哈魚種群中,有大約一半的魚會成為商業捕撈的漁獲。科學家不禁開始擔憂,這樣的捕撈是否會對其掠食者的數量產生影響。不過,從阿姆斯特朗和摩根的研究結果來看,奇格尼克湖中的花羔紅點鮭目前還不會受到大麻哈魚捕撈業的影響,這可能要歸功於它們令人驚嘆的“等待下一餐飯”的能力。(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