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彌渡南詔鐵柱廟 追尋鐵柱不鏽之謎

文化

導讀 鐵柱廟全景。攝影:李武華 南詔鐵柱。 攝影:李武華 鐵柱銘文。攝影:李武華 人民網彌渡3月18日電 (記者王飛)日前,人民網雲南頻道記者從大理州彌渡縣城出城而去,向著西北直行,約莫6公裡處,來到太花鄉廟前村的鐵柱廟。據說,這裡有一根直徑33釐米、高3.3米的鐵柱,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歷經N次不同程度的地震,屹立至今,不倒不鏽,這就是神奇� ...

鐵柱廟全景。攝影:李武華

南詔鐵柱。 攝影:李武華

鐵柱銘文。攝影:李武華

人民網彌渡3月18日電 (記者王飛)日前,人民網雲南頻道記者從大理州彌渡縣城出城而去,向著西北直行,約莫6公裡處,來到太花鄉廟前村的鐵柱廟。據說,這裡有一根直徑33釐米、高3.3米的鐵柱,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歷經N次不同程度的地震,屹立至今,不倒不鏽,這就是神奇的“南詔鐵柱”。

當地村民介紹,這根鐵柱屹立至今,歷經N次不同程度的地震,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不曾倒過,也沒有生鏽。如果是鐵柱,屬於鐵制品,歷經千年,則必然會生鏽,那麼,“鐵柱”是否是“鐵制品”呢?據說曾有專家取樣化驗過,只說是合金,不是鐵的,究竟是怎麼回事,至今依然是謎。

據了解,這根鐵柱是南詔現存稀有文物之一,反映了當時的宗教信仰的情況和冶鐵技術水平,史料價值很高,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彌渡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年正月十五,附近的彝族,殺豬宰羊前來南詔鐵柱廟裡祭祀土主(封號馳靈景帝大黑天神),夜晚打歌娛神仙,場景熱鬧非凡。

資料顯示,南詔鐵柱又稱崖川鐵柱、建寧鐵柱或天尊柱。柱體為圓柱形,黑色,鐵質,實心,重約2069公斤,高3.3米,直徑32.7釐米,由五段接鑄而成。柱頂呈圓錐形由凹坑,深7釐米,有三個丫口,上面各伏一條木質雕龍,上覆一鐵笠(形似鍋)。柱體西面正中有長91釐米寬8釐米凸線框,中間有直行楷書陽文“維建極十三年歲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醜建立”22字。“建極”是南詔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年號,建極十三年(公元872年)時當唐懿宗鹹通十三年。

又一種說法,是元初朝庭命官郭松年在《大理行記》中記:“白崖甸……西南有古廟,中有鐵柱。”可知鐵柱廟建於元代以前。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修;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又重修大殿及前後院諸殿和廂房。當時廟宇占地5541平方米,建築面積1542平方米,由大照壁、外戲台、廣嘗硯池和三拱石橋組成外院;由三皇殿、聖母殿、土主殿及北廂房組成後院。鐵柱立於前院正殿中央。以後鐵柱廟因年久失修而毀壞嚴重。1978年以來,先後修復了大殿、三拱石橋及大照壁等建築,重立殿門“威鎮昆彌”和佛龕頂“標績全滇”匾,以及道光年間彌渡文人李菊村所撰長聯。這副長聯中包含有關於鐵柱的歷史和有關的民俗: 蘆笙賽祖,氈帽踏歌,當年柱號天尊,金縷翔環遺舊壘; 盟石掩埋,詔碑苔蝕,幾字文留唐物,彩雲深處有荒祠。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