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644歲督城隍廟缺少維護 大風吹落大量瓦片

文化

導讀 有著644年歷史的督城隍廟如今破敗不堪 記者張剛 攝□本報記者 高魯健 歷下區東華街5號院內的一處古建築群,是有644年歷史的老濟南督城隍廟,這也是我省現存最大的一處城隍廟。5日的一場大風,吹落大量瓦片,這起意外引發了人們對老建築保護的關注。 600多年歷史老建築缺少維護 東華街,昔日老濟南最繁華的街道之一,以擁有省內最大的督城隍廟聞名。如今,這一切� ...

有著644年歷史的督城隍廟如今破敗不堪 記者張剛 攝□本報記者 高魯健

歷下區東華街5號院內的一處古建築群,是有644年歷史的老濟南督城隍廟,這也是我省現存最大的一處城隍廟。5日的一場大風,吹落大量瓦片,這起意外引發了人們對老建築保護的關注。

600多年歷史老建築缺少維護

東華街,昔日老濟南最繁華的街道之一,以擁有省內最大的督城隍廟聞名。如今,這一切都已淹沒在一幢幢現代樓宇中。穿過居民小區,督城隍廟的身影映入眼簾,綠色琉璃瓦上的裂痕顯露出600多年的歲月痕跡。

“這麼好的老建築,再不保護就全完了,一刮大風就掉瓦。”市民王先生向本報呼吁,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對督城隍廟展開保護。5日下午,記者來到泉城路東段,從按察司街向北300余米,路西就是督城隍廟。

一座鏽蝕嚴重的拱券石門是督城隍廟的山門,全部用大青磚和石塊砌成,沒有木梁。在山門的門楣正上方鑲嵌著一塊石匾,透過剝落的泥封,可以隱約看到“督城隍”3個字。在山門的牆壁上,掛有濟南市人民政府1979年立的牌子,標明督城隍廟為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山門,迎面是二門過庭,此時成了民居。過庭上方綠色琉璃瓦中有黃色的琉璃瓦,呈菱形,專家稱這叫做“菱形包袱心”,是標准的明代裝飾。

二門北側有一棟倒塌了一半的建築,附近住戶告訴記者,這是一座戲樓。據了解,該戲樓曾是濟南古城八大戲樓之一,每年重大節日都有演出。“前幾年戲樓北側塌了,還差點砸到人。”附近居民尹女士稱,老戲樓年久失修,時常有瓦片掉落。5日刮大風時,又有不少瓦片掉落,險些傷到從戲樓旁經過的居民。

雜物成堆包圍戲樓 防火成問題

在倒塌的戲樓北側,有一間紅磚瓦房,聊城人於先生在這裡租祝他告訴記者,雖然毗鄰危樓,但好在月租便宜,方便做生意。

居民尹女士稱,過去督城隍廟的院子很大,足有七八十戶居民在此居祝後來,當地進行拆遷,尹女士一直盼望自家也能拆到。但最終只拆了北院,尹女士位於南院西側的房屋一直沒有動。尹女士說:“我住在這裡30多年了,現在院子裡住的大都是租客,老戶基本都已搬走。”

在戲樓旁邊,有三四間瓦房,這裡的租客把日常工作用的車輛、雜物堆放在戲樓下,木材、廢舊塑料等雜物已將戲樓包圍。一位李姓租客告訴記者,平時雜物都堆放在戲樓旁,從未想過防火的問題。

老建築得不到保護讓人痛心

2011年2月,曾有人大代表提議,因督城隍廟內大殿倒塌,環境雜亂無序,無人管理。同時院內住有8戶居民,在燒煤取暖、物品雜放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群眾對此多有反映,建議有關部門能夠對督城隍廟撥款修繕,並加強管理,使其煥發往日光彩。

有市民曾建議,可以借鑒其他城市的經驗,盡快恢復督城隍廟的原貌,重修戲樓,讓它成為山東地方戲的重要演出場所。這樣不僅是老建築可以得到保護,濟南還能多一處體現民俗特色的景點。至今,兩年已經過去了,住在城隍廟大院內的居民們告訴記者,始終沒有人來修過。

“督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600多年了,它是山東現存最大的城隍廟。”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告訴記者,盡管該建築被列為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因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目前的現狀更是讓人感到痛心。

相關鏈接

督城隍廟為省內最大

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所信奉,因此,過去各個城鎮都建有相應的城隍廟。自明代以來,濟南因是巡撫、府、縣三級治所地,故城中就有督城隍廟、府城隍廟、縣城隍廟相對應,其中最大的就是督城隍廟。

張潤武《圖說濟南老建築》一書,專門介紹了濟南督城隍廟。此廟已有 644年歷史,原有三進院落,占地3600平方米,依次是照壁、山門、二門、節孝祠、戲台、大殿、後殿和東西廊廡等。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規模較小,明天順四年(1460年)擴大規模重新建造。後來又經多次修建,為今規模。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