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連山,路彎彎,半天才過一輛車。黃嶺西是位於爨柏景區的一座靜謐的小村落,村子不大,如果沿它的主街走,用不了10分鐘,就能從村口走到主街盡頭。黃嶺西村的主路呈“人”字形,它也像一個靜靜地臥在太行山麓的“人”,向來往人們講述著那些雖然已隨時光遠去,卻依然鮮活生動的故事。在古時,黃嶺西曾是燕京向西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的組成部分。“人”字那一捺被當地人稱為“白道”,因為它向北通往一座石灰窯。“人”字的一撇叫“黑道”,向西通往一個采煤區。

京西黃嶺西村景
這一撇一捺的交會處就是村子的中心,站在這裡向南面山上遙望,可以看到一尊天然形成的側臉“佛像”,它背靠山崖,所以叫“靠山佛”。
在村中心的兩棵大槐樹下,三三兩兩的老人們一邊曬著太陽,一邊相約下午打牌。據當地村民介紹,這兩棵國槐已有400多年了。相傳明朝萬歷年間,一些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到這裡,種上兩棵槐樹,看見它就能想起洪洞縣著名的古槐,就能時刻想起家鄉。當地流傳“千年松,萬年柏,不如老槐樹蒯一蒯”的說法,指的是槐樹像征健康長壽。

京西黃嶺西村中
在古樹的北面,有一個小小的院落,現在作為展廳,陳列著附近山裡發掘到的動植物化石。但這個小院並非如此簡單,它講述了一段愛國故事。黃嶺西位於平西抗日根據地中心附近,1940年10月,就在這個小院裡,18名村民組成了黃嶺西排,參與秋季反“掃蕩”鬥爭,但這18名壯士一去不復還。
沿主街再向北,走到盡頭有建於明代的一座廟宇,名為“靈泉庵”,它裡面供奉著觀音菩薩和馬王爺。舊時古驛道上來往騾馬雲集,客商們為祈求騾馬強壯、一路平安,特供奉馬王爺。起初這座廟叫“北庵”,改叫“靈泉庵”,還有一段故事:大槐樹下有一口古井,曾是全村的飲水、用水之源。但由於連年干旱,井水漸少,人們吃水困難,黃嶺西變成了“干巴黃嶺西”。同時流傳這樣一個順口溜兒:“黃嶺西分水有高招,爺們兒一桶,娘們兒一筲,出嫁的姑娘該不著,新娶的媳婦兒兩大瓢。”就在人們為吃水發愁時,有人偶然在北庵大殿後面山崖根處發現了一股清泉,成為全村人的救命水,北庵改名“靈泉庵”。而樹下那口古井也有一個美麗傳說,到了那裡,當地老鄉自會為你講述。
小小的古村黃嶺西,就像荷塘裡一朵花,散發著淡淡幽香,講述著綿長故事。古井西面那個不起眼的院子門當上,刻著“魁光”二字,這二字的來歷是什麼?從前古驛道上的馬幫有怎樣的生活習俗?皇家把從黃嶺西村開采的煤用在何處?一個個故事等待游客去找尋答案。 (圖文作者:楚超)
Tips:
門票:35元/人;學生證18元/人;老年證18元/人;記者證、導游證、離休證、殘疾人證、現役軍人證免票
自駕:109國道門頭溝雙峪環島-靈山-齋堂鎮-爨柏景區
公交:地鐵1號線蘋果園站換929路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