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第一閣內部破敗幾近坍塌 已有800年歷史

文化

導讀 鄂州觀音閣位於鄂州市區小東門外長江中。因浩浩長江自巴蜀到吳淞口江中僅此一閣,故又被稱為 “萬裡長江第一閣” 閣內的兩間房屋裡淤積了泥沙 閣內的木柱被江水浸泡腐蝕 一段時間以來,有網帖引多方關注:“快救救長江第一閣吧!位於長江江中心的觀音閣有800年歷史,號稱長江第一閣。是鄂州一大景點,多年根本沒有人管理,房屋快塌了,裡邊破爛不堪。” � ...

鄂州觀音閣位於鄂州市區小東門外長江中。因浩浩長江自巴蜀到吳淞口江中僅此一閣,故又被稱為 “萬裡長江第一閣”

閣內的兩間房屋裡淤積了泥沙

閣內的木柱被江水浸泡腐蝕

一段時間以來,有網帖引多方關注:“快救救長江第一閣吧!位於長江江中心的觀音閣有800年歷史,號稱長江第一閣。是鄂州一大景點,多年根本沒有人管理,房屋快塌了,裡邊破爛不堪。”

昨日,記者驅車前往鄂州,冒著大雨,登上了位於長江之中的觀音閣。

現場踏訪:外觀完好閣內破敗

租來小漁船,在江中亂石暗礁中穿行10分鐘,便抵達江中的觀音閣。不論隔江遠觀,還是登岸近察,這座樓閣整體外觀保存完好,沒有明顯損毀跡像。

觀音閣閣長24米,寬10米,高14米,基座1米余,以條石壘成。閣身以青磚砌就,與閣下龍蟠磯絕妙地融為一體。閣內有1亭3殿1樓,總面積300平方米,由西向東依次是觀瀾亭、東方朔殿、老君殿、純陽殿、寅賓樓,還有客堂、丹房、齋廚等。

沿石階拾級而上,正門處就是觀瀾亭,放著一口道教煉丹爐,而樓閣窗子則是西式造型。

進入東方朔殿,神像前放著一個損壞了的香桌,殿內白色石灰牆有水泡過的污跡,紅色屋梁油漆已剝落,門板和屋頂上的天花板已經千瘡百孔。殿內幾根木柱,根部已經全部腐朽。與外觀相比較,觀音閣的“敗相”盡在殿中。

老君殿裡,一張破桌上供放著一堆僅10釐米高的泥塑觀音像和財神像,燒過的香火散落一地。

典型上世紀初江南民居格局的純陽殿,是觀音閣最大殿堂,黑瓦屋頂圍著天井,屋內采光充足,地上有一個接雨水的蓄水池和排水暗溝。除了神案,桌椅全已破損。一旁小廂房內,票據、衣物和破桌椅亂七八糟堆得滿滿當當。

二樓是“呂洞賓臥室”, 木刻的呂洞賓把臉埋在塑料花裡,微笑著赤腳側臥床上,木雕鞋子放在床前,屋內髒亂不堪。

探尋歷史:洪水困擾800年屢毀屢建

網稱觀音閣已有800余年歷史,但如今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古建築物”,卻充滿現代建築美感。

鄂州博物館館長熊壽昌說,早在宋代時,長江鄂州段的龍蟠磯就建有廟宇,但因長江經常發洪水,把廟宇衝毀,而當地的百姓總會在廟毀之後,不斷進行重建,直到元代,才正式把所建的廟,取名觀音閣。

據《武昌縣志》記載:宋時龍蟠磯建寺,歷代有興廢。元代再建龍蟠寺,又名觀音閣。明代嘉靖6年(公元1527年)毀,後知縣許穡卿重建,有觀瀾亭、寅賓樓等。清同治3年(公元1864年),大學士湖廣總督官文駐節黃州,見有小島橫江而峙,上有亭台樓閣,奇而詢之,為鄂州八景之一,於是去龍蟠磯,題書“龍蟠曉渡”四字,刻石嵌於寺門楣上。

熊壽昌說,上世紀30年代,民國政府重建,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觀音閣。

“但重建後仍不能幸免於長江大水,仍然是幾年被淹一次,最大洪水時,江水直沒屋頂。”

隨著三峽截流工程完工,處在江中的觀音閣才真正幸免於難。

“觀音閣是長江上的唯一寺廟,歷史悠久,所以被文物界稱作是長江第一閣。”熊壽昌說。

2001年10月,國家郵政局發行《鄂州觀音閣》普通郵資封一枚,采用銅版畫技法設計的郵資圖,江水共藍天一色,很好地表現出萬裡長江第一閣威鎮江天的氣勢。2006年5月,觀音閣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眺望未來:修繕規劃正在制定

鄂州市相關部門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整體維修方案,爭取今年10月完成,報送到國家文物主管部門。

鄂州市文體局文化科同時是鄂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人汪科長說,觀音閣屬國家級保護文物,如何修繕地方不能說了算,得經國家文物局審批。

熊壽昌也表示,方案完善得請相關專家參與把關。“這次修繕不會是小修小補,肯定是一次徹底的維修。”

站在鄂州江灘,與觀音閣遙相呼應的,是剛剛修建得十分氣派的觀音閣公園,高大亭台樓閣和古城牆,讓江中的觀音閣“相形見絀”。

正在公園游玩的鄂州市民張先生說,希望觀音閣能早一天得到修繕,並與公園景點融為一體,讓世人再睹“長江第一閣”的風采。文 記者朱波 圖 記者彭年 攝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