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繁華的中心區,很難尋得這樣一隅角落,靜靜地從歷史深處走來,坦然、悠閑,細細的步子慢慢地踱著,外面再喧囂的世界,也仿若隔世。這裡有上千年的民俗風情文化,也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這裡是深圳改革開放農村變遷的一個縮影——深圳灣畔800年下沙村。
從歷史深處走來江夏黃氏居下沙
“耕山耘海八百年”。30年前,下沙村還是一個由東湧、大圍、村仔、圍仔、新村、東頭村6個自然村組合的小村落,村民世世代代種田、捕魚、養蠔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廣袤的深圳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天地。直至深圳特區成立時,村民還基本是清一色的黃姓。

下沙村牌坊。深圳晚報記者佟艷婷攝
到下沙村的人們,是一定要去下沙博物館轉轉的,大門敞開著,不用登記,不必買票,靜靜地走進去,慢慢呼吸著千年的文化。原汁原味的嶺南人家、古老習俗的大盆菜、英勇的抗戰故事,漁民村莊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一一再現。走出來,整個改革開放的歷程,還在嘴角細細咀嚼。
“沙頭、梅林兩鄉,山川靈淑之氣,鐘奇毓秀,蔚為巨族,故歷代以來,巨室大家甲於他姓,儒流聞望,濟濟翔翔,其仁孝之意,著於古而流於今;禮讓之風,作於前而興於後,洵非他族所能及者。”摘自清乾隆五十四年的《重修族譜序》被端端正正地刻在進門左上方。旁邊的駿馬雕塑氣宇軒昂,像征著一路走來,奮勇前進的下沙人。再往裡走,立村先祖黃峭山(俗稱峭山公)、辛亥革命名將黃耀庭等下沙歷史人物雕塑靜靜守望,這是下沙人引以為傲的先烈,雕塑底座撰寫著先祖們走過的崢嶸歲月,一旁破舊卷了邊的家譜告訴人們,從哪裡來。
黃峭山是江夏黃氏的重要人物,也是下沙、上沙、福田和上梅林4村黃氏族人公認的共同始祖。據傳說,黃峭山生活在唐朝末年,一生共娶上官、吳、鄭三氏,有21個兒子。為了避免兄弟相煎、禍起蕭牆,黃峭山在他80歲那年決定,將家產分成21份,三房各留一名長子,其余18個兒子各帶家產一份、《黃氏家譜》一套,自行外出謀生,開拓創業,並寫下“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如今這首《駿馬》詩成為黃氏族人相認的“密碼詩”,海內外黃氏後裔相認,都要吟誦此詩。
在博物館裡,三十年前的生活風貌也被凝固下來。灶台、瓦房、農具、床榻,跟很多電視作品中解放前的中國農村沒什麼兩樣,農民戴著鬥笠在灘塗上耕種、養蠔、捕魚。牆壁上珍貴的養蠔照片,盡管只有20來年,但已是村裡可貴的文物資料。農城化以前,撐著滑板到靠近香港元朗和天水圍的蠔田種蠔、收蠔的場景歷歷在目。
800年文脈薪火傳承古村舊俗成深圳特色
深圳這座“一夜”崛起的現代化城市有厚重的文化?福田過去不就是一片農田和灘塗嗎?從下沙牌坊走進去,你會發現,歷史和文化一直都在這兒靜靜地沉澱。
從下沙牌坊進門,甬道兩側的青石飛檐考究別致,色彩分明。往裡走,便是下沙文化廣場,左邊清式宗祠建築風格的下沙祖廟和黃思銘公世祠清雅肅靜,右邊侯王廟器宇軒昂,雍容大氣。晴好的日子,三三兩兩的人們在廣場慢慢走著、聊著,陽光也會變得慵懶。在這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重復著正月十五鬧元宵、唱家鄉戲、吃大盆菜、舞龍舞獅、春秋祭祖等系列傳統活動。

村民曬蠔。深圳晚報記者佟艷婷攝
“天下共享大盆菜”。 大盆菜是以蘿蔔、芽菇、荸薺、支竹、冬菇、油豆腐、魷魚、芹菜、木耳、干豬肉皮、門蟮干、五花肉、蠔、鮮鱔魚、鴨肉等15種主料,再輔以蒜頭、姜、蔥、南乳等佐料,采用煮、煎、炸、炒、燒等方法,用大鐵鍋將15種主料分別加工好,做成15道不同風格、不同味道的主菜。最後以蘿蔔作為第一道菜鋪底,把加工好的15道菜,按上述主菜的順序,一層層依次盛入大木盆裡,族人共同享用。大盆菜前,村民齊動手,有人負責煮蘿蔔,有人負責切烤豬,邊做邊聊,好不熱鬧。
2002年2月23日,下沙村民在舉辦了具有濃郁南粵風情民俗的“黃氏宗親會”元宵節,擺下3800桌“大盆菜”,邀請6萬人共嘗,獲得了吉尼斯世界之最的紀錄。吃大盆菜的位置就在下沙祖廟和黃思銘公世祠前。
最隆重的宗親會—春秋祭祖,演繹為下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下沙村找到唯一健在並熟知祭祖儀式的老人,根據其復述,專門拍了錄像資料,在此基礎上恢復了原汁原味的祭祖風貌。2007年,“下沙黃氏祭典”已經登上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村裡人慶幸,“當年及時整理出了這套珍貴資料,否則傳統文化失傳的罪過就更大了”。
下沙重陽祭祖習俗始於南宋時期。南宋淳佑八年,下沙村黃氏開基祖黃默堂去世葬於村北的蓮花山,其子孫開始每年重陽節到墓地祭祖。黃思銘去世後,後人於明朝末年在下沙村內建“黃思銘公世祠”紀念他,墓祭、祠祭的祭祀儀式也有了完整、嚴密的固定程序,並代代延續至今。
在下沙文化廣場,東南亞造型的四面佛、拎著錢袋的招財善人、威嚴端坐的釋迦牟尼、傳統的道教壽星、善財童子、臥倒在池畔的如來、手持淨水瓶的觀音大士、渡海而來的八仙、東邊假山上的大笑彌勒等依次排列。偶爾,不知哪裡走來的信徒默默敬拜,然後過客一樣靜靜離開。
幾位下沙老人,做在黃思銘公世祠前的台階上,曬著太陽,說著最純正的粵語。
2006年,美國加州大學城市規劃終身榮譽教授約翰·福瑞德曼來到下沙,他說,下沙最能代表深圳歷史與現代文化,這裡的社會風貌和社會氛圍才是深圳的特色。
福田第一高樓正如火如荼建設
采訪當天陽光明媚,在下沙文化廣場一側的黃思銘公世祠前,53歲的黃立民正在曬蠔。他回憶三十年前,養蠔、種田的日子,“辛苦啊,還賺不了多少錢,不少人就跑到對面的香港去,做泥瓦匠、收廢品,啥都干過”。如今,黃立民這位地地道道的深圳人,正悠閑地曬著他的生蠔,“送給英國的親戚,女兒在香港讀書,有時候也回來拿點”。
下沙村牌坊對面,一處工地正轟隆隆地建設著,圍欄上寫著,“下沙村舊改,再造美好明天”。這是下沙人斥資30億元的建設的舊工商業區改造項目,預計2014年竣工後。一座約300米高的寫字樓將聳立在深圳西南海濱,成為福田第一高寫字樓。

下沙舊改。深圳晚報記者佟艷婷攝
地塊北臨濱河路,西靠東湧路,南接深圳灣和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項目規劃建設用地43470平方米,地上總建築面積324500平方米,建成後擁有4層地下室,集商業、辦公、酒店、商務公寓、民居等功能於一體。“舊工商業區的改造將極大地改善下沙片區的資產狀態,使其集體物業增值至50億元以上,年收入達5000萬元至7000萬元,每年為福田區創造超20億元的財稅收入。
目前,工程土建部分已投入資金約6億元。”改造項目的負責人介紹說。舊工商業區改造項目與福田區代表性建築——招商銀行大廈遙相呼應,下沙人瞄准了未來。
“要建設,也要保護好這些傳統文化”, 黃立民放下手中的活,邊說邊敲著身後的青磚紅瓦。
到下沙,一定不要錯過與之相伴的紅樹林濕地,這裡每年約有40萬只近200種候鳥來紅樹林保護區內停歇越冬,包括白鸛、白皮鷺、中華秋沙鴨等55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棲息著一種瀕危鳥類——黑臉琵鷺。如今,下沙村村民最在乎的就是那一片紅樹林,他們說只要紅樹林在,就代表著這個村莊的歷史。
美食推薦:
巴國雞煲:神雕俠侶鴛鴦煲
干鍋怎麼吃才夠味?吃完加湯1秒變火鍋!雕蝦侶大煲、美國肥牛卷、脆皮腸、丸類拼盤、白蘿蔔、金針菇、千張皮、客家手工面、醬料!地址:福田下沙村7坊8棟(下沙食街,麥當勞向南50米)

曬生蠔。深圳晚報記者佟艷婷攝
景點推薦:
下沙歷史博物館、文化廣嘗下沙牌坊、黃思銘公世祠、陳楊候廟、紅樹林海濱生態公園。
購物指南:
下沙村內購物街並不分明,缺乏大型購物中心,一些路邊小店頗具特色,正在建設的商業中心將成為下沙“中心區”。(深圳晚報記者佟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