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微笑之謎有望揭曉 原型遺骨出土(圖)

考古

導讀 曉妖 胡凱佳 世界最著名油畫《蒙娜麗莎》裡的那名女性的微笑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這一直是藝術界的一大謎團。現在意大利的美術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他們即將揭開這個謎底,因為他們已經發現可能是給著名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當模特的那名女性的骸骨。 據記載,佛羅倫薩絲綢商人弗朗西斯科·戴爾·喬孔達的第二任妻子麗莎·蓋拉爾迪尼死後,就被埋 ...

曉妖 胡凱佳

世界最著名油畫《蒙娜麗莎》裡的那名女性的微笑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這一直是藝術界的一大謎團。現在意大利的美術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他們即將揭開這個謎底,因為他們已經發現可能是給著名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當模特的那名女性的骸骨。

據記載,佛羅倫薩絲綢商人弗朗西斯科·戴爾·喬孔達的第二任妻子麗莎·蓋拉爾迪尼死後,就被埋在聖烏爾蘇拉修道院,經過幾次空歡喜後,現在該科研組認為,他們已經找到這位貴婦的遺海前電視制片人希爾瓦多·文森提是這個科研組的負責人,他們試圖挖出蓋拉爾迪尼的遺骸,並把它們送到意大利和國外大學,通過與已經確認的她的兩名近親的DNA結果比對,確定挖出的骸骨就是她的。如果得到證實,這些研究人員將能復原蓋拉爾迪尼的真容。

文森提表示:“一旦我們確定這些骸骨就是蓋拉爾迪尼的,我們就能復原她的面部特征,誤差幅度只有2%到8%。通過這麼做,我們最終將能回答美術史學家無法回答的問題,破解達·芬奇的模特身份。”有關這幅77釐米×52釐米的畫的爭議已經持續數個世紀,大部分現代史學家贊成《蒙娜麗莎》的原型是麗莎·蓋拉爾迪尼的觀點,蓋拉爾迪尼的丈夫去世後,她成為一名修女。1542年7月15日在聖烏爾蘇拉修道院去世,享年63歲。

一個考古小組去年開始在被廢棄的聖烏爾蘇拉修道院進行發掘工作。首先他們必須挖掉表面一層厚厚的混凝土,因為在這之前,這裡准備修建一座軍營。

他們很快就敲開了成功之門,發現一個被認為是蓋拉爾迪尼最終安息地的地窖,隨後不久又挖出一個女性大小的頭骨。這顆頭骨是在聖烏爾蘇拉修道院最初的地面下大約5英尺(1.52米)處發現的,與之一起被發現的還有很多其他人類肋骨和椎骨。由於資金不足,該科研組繼續發掘的計劃被迫暫停,不過他們在今年早些時候又重新開始這項工作,並發現上面提到的骸骨。

現在他們已經發現多具骸骨,但是該科研組認為,最新發現是他們期待已久的結果。他們清除1英尺(0.30米)厚的現代混凝土,揭掉一層90釐米寬的古老地磚後,獲得最初的發現。文森提教授提及第一項發現時表示:“這是激動人心的新發展,這一發現與我們的記錄和我們最初的研究相符。我們發現的這個地窖,在該修道院1495年的記錄中提到過,可以穿過一個壁爐和與之相連的樓梯進入地窖。我們還從這些記錄中了解到,1625年這裡又有了第二個地窖,我們已經發現了一個。”

出席這次發掘工作的還有娜塔莉亞·古西亞迪尼·斯特羅茲,她是蓋拉爾迪尼的近親,也是查爾斯王子和前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的密友。發現這顆頭骨後她說:“能在這裡太讓人激動了,我沒想到我會這麼激動。我確信這就是麗莎·蓋拉爾迪尼的最終安息地。”這並不是文森提第一次在工作中采用這些方法。去年他利用類似方法查找並確定另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卡拉瓦喬的骸骨。

新聞背景

原型是蓋拉爾迪尼? 爭議持續數個世紀

《蒙娜麗莎》是法國政府擁有的一幅木板油畫,這幅肖像畫廣為人知,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畫作品。有關這幅77釐米×52釐米的畫的爭議已經持續數個世紀。大部分現代史學家贊成《蒙娜麗莎》的原型是蓋拉爾迪尼的觀點,然而,人們無法確定現在掛在巴黎盧浮宮裡的那幅油畫裡就是她。也有人認為蒙娜麗莎的著名微笑是後來添加上去的,原型可能是達·芬奇的長期助手卡羅蒂,據謠傳也是達·芬奇的情人。其他美術史學家認為,《蒙娜麗莎》實際上是一幅手法高明的自畫像。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采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另外,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確、豐滿,展示了她的溫柔以及身份和階級地位。另外蒙娜麗莎的眉毛因化學反應而不見了,背景曾有藍天。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學應用“情感識別軟件”分析出蒙娜麗莎的微笑包含的內容及比例:高興83%,厭惡9%,恐懼6%,憤怒2%。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