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CHINA最早的注釋

明龍泉窯粉青釉盤口鳳耳瓶(來源:凱風網)
青瓷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瓷器,它的生產歷史可追溯到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中期,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我們今天所用的無論何種瓷器,追根溯源,都是由青瓷發展演變而來的,所以,青瓷稱之為瓷器之根之母。
中國自古以來就把玉器作為祥瑞和美好的像征,青瓷正是追求這種晶瑩青翠、澄沏無睱的美玉效果。古人曾以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等詩句來形容和贊美它,青瓷也確為人類帶來無比美好的享樂和實惠,至今仍服務於人類社會,經久不衰,難以替代。
千百年來,青瓷在國內外有極高的評價,並享有瓷海明珠之美譽。青瓷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先後到日本、朝鮮、東南亞、非洲和歐洲等地。至今,遍及全世界。可以毫不猶豫地說,青瓷藝術不僅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輝煌的頂點,而且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也閃耀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光彩。是青瓷敲開了中國走向世界的大門,也使世界至此才了解了中國。所以,瓷器、中國、China三者在世人的語言中都是通用的、心中都是相印的。
奪得千峰翠色來
唐代詩人陸龜蒙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名句贊美青瓷釉色之美。釉色是瓷的外衣。所謂青瓷,簡言之,青色釉的瓷就叫青瓷。但從廣義上講,凡是以氧化鐵作為主要呈色劑的瓷器都應屬於青瓷的範疇。

北宋汝窯天青釉賞盤(來源:凱風網)

哥窯“金絲鐵線”(來源:凱風網)
狹義上的青釉瓷,是指經還原焰燒成的高溫釉,它的顏色呈青綠色,或青灰色,其中燴炙人口的除青碧如水的秘色瓷外,還有龍泉窯的梅子青,汝窯的粉青、天青釉等。由於胎釉中的含鐵量不同,釉層厚薄以及燒造氣氛和窯位的不同,便產生了由青至黑、由黑至褐等幾十種不同色階的釉色。中國古代瓷匠,則受此啟發,摸索並逐步掌握了利用釉料成分與窯溫火候,成功的燒造出黑亮如漆的黑釉(如東晉的德清窯,北宋建陽窯),艷如晚霞的銅紅釉(如宋代的鈞窯),燦如密腊的黃釉(如唐代的壽州窯)等。雖然釉色豐富多彩、各具特色,但其胎釉中主要的成分是氧化鐵,因而,從廣義上講,仍屬於青瓷範圍。

官窯“紫口鐵足”(來源:凱風網)

越窯“秘色瓷”(來源:凱風網)

哥窯“百圾碎”(來源:凱風網)
古老青瓷今何在
青瓷發展歷經千年,由宋代五大名窯至明代龍泉窯達到發展巔峰,之後開始走向衰落。到了清代,由於封建統治者摧殘,數次鎮壓農民暴動,對龍泉窯課以重稅,同時受到景德鎮瓷業興起的衝擊,龍泉青瓷每況愈下,所以對外輸出的瓷器中,龍泉青瓷退居次要地位。至清初康熙以後,終於中斷生產。

現代高仿汝窯筆洗(來源:凱風網)
1957年7月,周恩來總理作出了“要恢復祖國歷史名窯出產,尤其要恢復龍泉窯和汝窯出產”的指示,才開始了龍泉青瓷的仿制與恢復工作。改革開放以後,龍泉青瓷挺進杭州,登陸上海,亮相北京,承辦了全國第七屆陶瓷藝術設計立異評選流動,在全國刮起珍藏龍泉青瓷的“龍卷風”。龍泉青瓷在各類全國性評選中屢屢奪魁,先後有200多件精品獲得國家級新產品“金龍獎”,被譽為“國寶”,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紫光閣、故宮博物院陳列和珍藏,一直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國禮。2006年,龍泉青瓷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宣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如今,龍泉青瓷的藝術作坊和企業數百個,湧現出了4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巨匠、9位省級巨匠、32位高級工藝美術師和120多位工藝美術師,從業職員上萬人。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接近或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久違的南宋官釉面世了,著名於世的粉青、梅子青釉經由成千上萬次實驗成功了,失傳千年的哥窯冰裂紋重現了。哥弟窯絞胎、哥弟窯結合、像形開片、綜合裝飾等技藝創造性地推出,極大了豐碩了龍泉青瓷的藝術內涵、晉升了龍泉青瓷的品質,古老青瓷煥發出新的生機。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並批准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榜上有名。青瓷再次成為代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一張閃耀的國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