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北漂男孩建起野地裡讀書館 推廣全民閱讀(圖)

文化

導讀 聶小軍在陪翠湖老年莊園的老人聊天。聶小軍發起的“野地裡讀書館”不僅定期開展讀書會,還會定期陪老人、打工子弟讀書。 22歲的聶小軍有張稚嫩的臉,他最大的夢想是建一個虛擬圖書借閱館,讓人們可以交換書籍。 聶小軍 年齡:22歲 職業:野地裡讀書館發起人 在同齡人中,聶小軍的經歷算得上豐富:中學時放棄高考,只身北漂;當過保安、擺過地攤、做過發調 ...

聶小軍在陪翠湖老年莊園的老人聊天。聶小軍發起的“野地裡讀書館”不僅定期開展讀書會,還會定期陪老人、打工子弟讀書。

22歲的聶小軍有張稚嫩的臉,他最大的夢想是建一個虛擬圖書借閱館,讓人們可以交換書籍。

聶小軍

年齡:22歲

職業:野地裡讀書館發起人

在同齡人中,聶小軍的經歷算得上豐富:中學時放棄高考,只身北漂;當過保安、擺過地攤、做過發調查問卷的兼職,直到去年8月,想到了“讀書做公益”的點子,21歲的心止不住的興奮,“野地裡讀書館”應運而生。

不讓閱讀止於個人

11月14日,五道口附近的一家咖啡廳,聶小軍和書友們圍坐在一起,野地裡讀書館第93期,這期主題為“故事饗宴”。

燈光打在每個人臉上,按照設定的環節,到場的15個人首先要自我介紹,內容包括自己的網名、簽名、真名以及名字後的故事。聶小軍隨後解釋,書友都是通過網絡結識彼此,網名和真名之間,是虛擬和現實世界的轉換。

在接下來的閱讀分享環節中,一個女大學生講起了一個女兒和父母斷絕關系的故事,聯系到父母對自己嚴格的管束,幾度落淚。

在書友們爭相安慰她的同時,話題也延展至中國式父母子女間的關系,最終女學生破涕為笑:“我知道他們愛我,但我要證明我已長大。”

其間,聶小軍的話並不多,兩個半小時的活動結束後,他總結道:許多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大家坐下來,彼此分享,那些硬邦邦的道理更容易讓我們接受。

在以往的讀書活動中,天文、地理、哲學、文學各個門類他們都有過討論,愛書如命的聶小軍很高興,茫茫人海總能找到些同類。

這也是聶小軍堅持下來的原因,“閱讀能啟人心智,如果止於個人就太可惜了。”他常感慨,“我們這個民族讀書太少”。

讀書會每周兩到三次,參加的人數在20人左右,有的是常客,有的來過一次再也見不到,但是快100期了,每一次都能保持動態平衡,聶小軍覺得這挺好,“即使一個人只來過一次只分享過一本書,那本書也神奇地被另外的人知曉,提升了它的價值。”

把書香送進養老院

“只是湊在一起讀讀書,不是我的最終目標。”這個年輕人,志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廣全民閱讀。也是因為懷揣這個目標,他在2009年放棄了高考。考量大學和社會,他堅信後者能教予他更多的學問。他給自己的定位是“游學者”。

推廣全民閱讀的第一步,他選擇了打工子弟學校和養老院。

今年4月份開始,聶小軍每個周末都會組織書友去打工子弟學校和養老院陪孩子和老人,有時候是陪他們讀書,有時候是討論閱讀經歷,或者只是簡單的聊天。

聶小軍覺得意義重大,養老院裡,“每個老人都是一本無字的書”;而打工子弟學校裡,“一次陪伴、一句鼓勵,都足以給孩子們打開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戶。”

11月15日,聶小軍告知野地裡讀書館3個QQ群內1200多名志願者,翠湖老年莊園內97歲的任行徟奶奶因病離世,QQ群內一片悲傷。養老院的人告訴聶小軍,老奶奶離世時嘴裡還念叨著志願者們的名字。

這個會拉著志願者背誦三民主義、討論宋慶齡和林徽因的老太太讓聶小軍明白,自己和志願者們每周的堅持,對老人們來說是多麼重要。

“小伙子很可愛,最重要的是願意聽老人們講話。”翠湖老年莊園內72歲的王俊山是一名退休公安,已經換過四家養老院的他說,任何一家養老院內都不缺志願者,但是“長久堅持的不多”。

這也是聶小軍想極力避免的。“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熟悉、相信一個人都不容易,”每次活動結束後,志願者們都會進行簡短的交流,這時候聶小軍會把他觀察到的細節告知志願者。

活動組織了大半年,經常會有志願者出現了一次就再也不出現了,聶小軍覺得,他們錯過了紙張背後的花花世界,錯過了孩子的純真及老人的睿智,“是件可惜的事。”

除了閱讀、探訪養老院和打工子弟幼兒園,野地裡讀書館還會組織一些戶外拓展運動,繁華都市中身份迥異的人們從四方彙集,一起親近自然,“多好的一件事。”

夢想不怕被嘲笑

只有22歲,聶小軍還是一張稚嫩的臉,他很少去想像未來,偶爾聽到質疑的聲音,他也早已不在意。有一次,北京外國語大學邀請他去做主題演講,原本他准備的題目是“傾聽心靈的聲音”,但後來主辦方把主題改為“盡情嘲笑我的夢想吧”。

“我並沒有同社會格格不入的感覺,相反是遇到不少可愛的朋友。”聶小軍說。

他覺得喜歡讀書的人都有顆善良的心——攤開書本,人們可以閱讀優美的句章、知曉前人總結的道理;合上書本,還有丟不掉的現實世界等著有心的人們去閱讀、去溫暖、去改變。

他最大的夢想是能夠建一個虛擬的圖書借閱館,讓喜歡閱讀的人能夠交換彼此的書籍。而基於閱讀,能認識各種不同的朋友,把熱心的人們聚合起來,一起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世界,就會變得更好一些吧。”

【大家問】

書友“蟲子老大”:為什麼給公益組織取名為“讀書館”?

聶小軍:“讀”字更加生動,字義上來說,“圖書館”並不包含“讀書館”,而“讀書館”包含了“圖書館”和書的使用價值。社會其實不大缺書,特別是數字時代的今天,然而,社會一貫都很缺讀書的氛圍,缺愛讀書、善讀書、引導讀書的人和事。

記者:目前你全職投入野地裡讀書館,沒有收入來源,如何保證它的持續性?

聶小軍:從9月份開始,讀書館開始實行會員制,通過收取會員費用,大體能滿足活動的開支。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尋求商業合作,但前提是保證我們的獨立性。

【德行錄】

對他來說,能把閱讀和公益連結起來,是再美妙不過的一件事。2011年8月,他將這美妙的設想付諸實踐,創辦讀書組織讓愛閱讀的人們分享彼此的書本情緣,再依托書友會的平台發動大家從事力所能及的公益工作。

他叫聶小軍,90後北漂男孩兒,他給自己的組織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野地裡讀書館”。至今,讀書活動已舉行近百期,衍生出的公益活動每周亦定期進行,在年輕的時候,他覺得他做著一件有意義的事。(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盧美慧 本版圖片由聶小軍提供)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