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科學家發現Copiphora gorgonensis腿部長著類似耳朵的結構,寬度僅有600微米
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目前,英國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顯示一些昆蟲能夠進化形成類似哺乳動物的耳朵,這種耳朵具有類似的三個結構部分,其中包括類似哺乳動物耳蝸的充滿液體結構。
英國林肯大學科學家費爾南多和同事研究了Copiphora gorgonensis的鼓膜振動,一種類似於鼓膜工作方式的繃緊薄膜,位於前腿位置,它是一種生活在南美洲雨林地區的蟋蟀物種,科學家發現在薄膜之後的硬表層中有微小振動。
當他們切開薄膜之後的腿部,意外地爆裂一個充滿高壓液體的“容器”結構。該研究小組分析了這種液體,它並不是昆蟲的循環系統部分,在聲學檢測中具有一種類似耳蝸的作用。在一些昆蟲物種中,聲音振動直接傳輸至位於鼓膜之後的神經元傳感器。哺乳動物可以進化形成一種叫做小骨的微型骨骼,從鼓膜傳輸振動至充滿液體的耳蝸。這種蟋蟀的同功器官是一個振動板,一側暴露在空氣中,一側與耳蝸液體接觸。
哺乳動物的耳蝸能夠分析聲音的頻率,證實其頻率較高或較低,同時,研究小組目前發現的這種昆蟲耳蝸結構具有相同的作用。這種蟋蟀耳蝸寬度僅有600微米,是自然界最小的耳朵結構。
迄今為止,研究小組僅在四種蟋蟀物種中發現類似的結構,其中一種被認為能夠探測到190千赫茲頻率,相比之下,人類耳朵能夠聽到20千赫茲頻率,狗能夠聽到60千赫茲頻率。目前,Copiphora gorgonensis是自然界超聲波頻率最高的動物,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微型耳朵結構有助於探測掠食性蝙蝠的回聲定位頻率。
英國劍橋大學漢娜-霍夫斯塔德說:“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聽力結構趨同進化實例。”許多昆蟲以一定頻率發出的叫聲使人類能夠聽得到。但是蟋蟀的叫聲存在著多樣化頻率,其中多數是超聲波。在熱帶生態系統,一個晚上能夠聽到100多種不同蟋蟀物種的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