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嵬歷時4年,在八達嶺上同一地點,拍攝的京張鐵路某段的四季不同景像。 本組圖片均由王嵬供圖

2010年1月,王嵬在新疆哈密,准備拍攝鐵路和火車。
愛火車、愛拍火車、愛上鐵路攝影,22歲的北京小伙王嵬,打小就是個火車迷。從15歲開始,他歷時7年行走20萬公裡,拍攝中國幾十條鐵路線的風光和所運行的各型火車,王嵬說希望人們能從欣賞他照片裡的風景開始,關注中國的鐵路文化。
兒時趴在陽台看火車
22歲的王嵬在一家文化公司做攝影工作,說起喜歡火車,他把記憶帶回了兒時。
“小時候家住北京北站附近,樓下就是京包線。”挨著鐵路住,給王嵬的童年帶來許多樂趣,每天,只要有火車“嗚嗚”地經過窗前,王嵬就會踩著板凳爬上陽台看,“有時候正吃飯呢,火車來了,筷子一扔就往陽台跑。”
火車站、穿城鐵路,北京城裡,只要有火車經過的地方,王嵬就讓爸爸領著他去看,他把呼嘯而過的火車畫在紙上,他研究火車的車型、運動原理,關注鐵路的歷史和建設,成了一名“火車迷”。王嵬說,火車很有氣勢很雄偉,很Men。
小學時,王嵬開始偷偷拿著家裡的傻瓜相機,拍城內的鐵道和火車,“那時頂多算記錄,還不算作品。”意外的是,這種兒時的記錄,無意間成了“搶救性”拍攝,北京北站、南站等很多改造前的車站被保留在王嵬的鏡頭中。
為拍火車常爬山穿林
15歲那年,北京的鐵路已經不能滿足王嵬對火車的痴迷,他磨著爸媽買了一台變焦數碼相機,開始他的中國鐵路拍攝之旅。河北、山西、內蒙古、青藏,王嵬越走越遠。
為了拍到火車行駛在鐵路上的各種角度,他時常背著相機出現在山頂、樓上、樹上、公路橋還有河床裡,山間的荊棘常給他的身上留下傷口。王嵬說,爬山穿林雖難,但比起追女孩容易多了。
至於選擇拍攝地,王嵬除了靠3D地圖外,常常自己“趟路”——搭上一列車,沿途記公裡標,觀察路過的風景,然後利用各種交通到達拍攝地,“如果這個地方什麼交通方式都不通,就只能走路了。”
今年10月,他在大興安嶺拍攝富西、牙林兩條鐵路支線,15天裡徒步行走了186公裡。
7年來,王嵬已行走了20萬公裡,除港澳台,他幾乎走遍了中國的每個省份,拍下20多萬張有關鐵路、火車的照片。
王嵬說他會把火車一直拍下去,直到實現他的終極理想——讓人們從他照片裡的鐵路美景開始,來關注中國的鐵路文化。
■ 故事
為拍海邊火車苦守5天
最好的光線、火車經過的時間,為運行中的火車拍下最完美的瞬間,王嵬常常需要在等待中度過,最久一次,等了五天。
今年2月,王嵬和同伴前往海南三亞,拍攝海南西環線。這條鐵路線沿著南海而建,鐵道一邊是大海,另一邊是青山,美景讓王嵬著迷了很久,唯一的拍攝難題是經過的火車少,“白天只有中午和下午兩趟車,其余的都在光線不好的晚上。”
為了趕上火車經過,王嵬一早趕到拍攝點,舉著傘在大太陽底下死守,但從早上10點等到晚上7點,倆人連火車的影兒都沒看到,“下山後才知道,因為大霧導致火車在瓊州海峽船渡過程中晚點。”
王嵬不甘心,幾乎天天上山等,5天後的中午12點,遠處的火車冒著煙“哐哧、哐哧”地駛來,王嵬和同伴激動地在山上握拳高呼“Yes”,拍到了夢寐以求的沿海鐵路。(記者劉珍妮)
我享受那種披荊斬棘拍照片的過程,拍出好照片更有一種成就感。
沒有最滿意的照片,每次拍攝都有小遺憾,我還在尋找更多的角度、光線下的火車,希望最滿意的照片是下一張。——王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