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測算,地球表面的71%的面積是被水覆蓋,水的總量約為13.6億立方公裡,其中97.3%存在於海洋,這些水都是鹹水,不能飲用。而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只有4000萬立方公裡。
那末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以前科學家認為,水的來源是太空和地球內部。水從太空來到地球有兩個途徑:一是落在地球上的隕石,二是來自太陽的的質子形成的水分子。然而美國科學家最近提出一個令人矚目的新理論:地球上水來自太空由冰組成的彗星。
科學家發現,地球表面的水會向太空流失。這是因為大氣中水蒸氣分子在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會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當氫原子到達80—100公裡氣體稀薄的高熱層中,氫原子的運動速度會超過宇宙速度,於是脫離大氣層而進入太空消失掉。科學家推算,飛離地球表面的水量與進入地球表面的水量大致相等。但地質科學家發現,2萬年來,世界海洋的水位漲高了大約100米。於是,地球表面水量不斷增多就成難解之迷。直到最近,美國衣阿華大學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從人造衛星發回的數千張地球大氣紫外輻射圖像中,發現在圓盤形狀的地球圖像上總有一些小黑斑。每個小黑斑大約存在2—3分鐘,面積約有2000平方公裡。經過分析,這些斑點是由一些看不見的冰塊組成的小彗星衝入地球大氣層,破裂和融化成水蒸汽造成的。科學家估計,每分鐘大約有20顆平均直徑為10米的冰狀小彗星進入地球大氣層,每顆釋放約100噸水。
地球形成至今大約已有38億年的歷史,由於這些小彗星不斷供給水分,從而使地球得以形成今天這樣龐大的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