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牛河梁 穿越五千年(圖)

人文地理

導讀 在已經建立的考古遺址公園中,牛河梁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大的,但它依舊意義非凡。從地理位置上說,牛河梁位於遼寧省西部,毗鄰內蒙古自治 區。如果從遠古的地理眼光來看,牛河梁及其代表的紅山文化處於中華文明早期諸文化分布的東北邊緣。人類學者王明珂曾指出,真正勾勒出華夏文明的文化框架, 並塑造出民族認同的不是文化的核心區,而是文化的邊緣地帶。 ...

在已經建立的考古遺址公園中,牛河梁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大的,但它依舊意義非凡。從地理位置上說,牛河梁位於遼寧省西部,毗鄰內蒙古自治 區。如果從遠古的地理眼光來看,牛河梁及其代表的紅山文化處於中華文明早期諸文化分布的東北邊緣。人類學者王明珂曾指出,真正勾勒出華夏文明的文化框架, 並塑造出民族認同的不是文化的核心區,而是文化的邊緣地帶。從這個意義上講,牛河梁的文化地理內涵倒是頗為豐富。

不過,牛河梁更重要的價值還是在考古學上。牛河梁遺址屬於紅山文化晚期,距今5000~5500年。在連綿起伏的山崗上,牛河梁遺址區分布 著女神廟、祭壇、積石塚群,是紅山文化最重要的祭祀遺址群。大規模出土的陶器、玉器和石器表明了當時的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水平。這些出土文物和廟塚遺跡, 以確鑿而豐富的實體資料證明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

牛河梁1號地點出土的陶制女神頭像及其軀干殘片印證著那個時代的審美觀和宗教觀。古人雲:“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傳 統,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宗廟,就是牛河梁遺址的女神廟。廟內出土的一尊較完整的泥塑女性頭像,就是五千年前紅山人模擬真人塑造的女祖像,形像逼真,栩栩如 生。頭像甚至刻畫出細微的人物表情,極富生命力。

這位“女神”是作為被崇拜的偶像——神來對待的,證明先民已從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發展到祖先崇拜。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說:“她是紅山人 的女祖,也是中華民族的共祖。”女神廟的多室組合、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已具備宗廟的規格,是宗廟的雛形。在女神廟的原址現已建起了一座現代式的保護建 築,女神像出土地點位於建築的核心,以標志物勾勒出女神廟當年的型制。

據女神廟不遠處,是牛河梁的祭壇和積石塚,如今也被一座現代建築罩起來。牛河梁遺址發現的三重圓式祭壇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圓丘,是中國圓 丘式祭壇的鼻祖。中國古人把隆起的墳包稱為“塚”,因此,考古學家把用石塊堆砌起來的紅山文化墓葬形式稱為“積石塚”。這些積石塚是五千年前的王陵所在, 每個塚群都有一座中心大墓,級別森嚴,隨葬玉器的多寡和品位也不同,體現出當時已經發展出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

面對如此豐富的考古資源,牛河梁的管理者卻面臨來自另一方面的考驗。如何將這些信息轉變成有趣的內容,傳遞給公眾?

如果一個遺址具有能讓今人產生共鳴的故事或傳說,它便會對公眾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在參觀兵馬俑的時候,游客的興趣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秦始皇 的傳奇軼事。但牛河梁不具備這樣的內容,在五千年前的那個年代,除了留下一堆神秘莫測的石塚和頗顯粗獷的陶器之外,“記憶”少之又少。

正因如此,牛河梁也在文物的展示和表現上下了不少工夫,建造了一座集收藏、展示、解說、互動、原景重現於一身的博物館。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由6個主要展廳組成,首先從宏觀視角介紹紅山文化的主要特點,點明了中華民族多元的文明脈絡。其後的“人文始祖”板塊表現 原始文明已經發展出宗廟祭祀,從而引出女神廟和頭像。隨後的“祈福聖壇”、“古國王陵”分別從祭壇和陵墓兩個方面展示牛河梁曾發展出的等級社會形態。

“玉禮開端”則詳細表現出玉器在紅山文化的重要地位。這種玉葬之禮,強烈地表現出紅山先民已把玉作為具有祭祀禮儀功能的專用器物,反映了這 一時期對玉無比崇高的信仰。牛河梁出土的玉豬龍則將這片沃土與中華文明的龍圖騰崇拜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展覽以“魅力紅山”收尾,用兩組對比圖定位出紅山文 化在世界和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博物館運用了大量的多媒體展示、互動,以及原景重現的辦法,嘗試用講故事的方式把考古知識傳遞給普通大眾。不過,高深的考古知識和公眾的興 趣究竟如何協調,這是擺在牛河梁工作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他們憂慮遺址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前景。對大部分老百姓來說,這不過是“幾塊破石頭而已”,如何才能 提高游客對這類遺址公園的興趣?維持這樣一個園區需要大量的經費,而這又能否依靠旅游業來支撐呢?

牛河梁博物館前有一條長長的石板路,一直通向女神廟,周圍是起伏的山丘和農田。牛河梁文化遺址發現於農田裡,20多年來,它依然與這片田野 互相依存,也必將一同延續下去。遠古而來的女神和先人,就像牛河梁的保護者,守護著這片沃土上的生靈。而她們,作為文化寶藏,也同樣需要我們這些後人來認 知、理解和守護。

牛河梁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建平、凌源兩縣交界處,自北京驅車前往約需4個小時。朝陽市是十六國時期“三燕”的定都之地,並以鳥化石聞名於世,被譽為“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第一只鳥飛起的地方”。牛河梁遺址公園依舊在完善中,計劃於明年正式對公眾開放。(燕海鳴文並攝)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