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流轉 到窯灣古鎮去趕“夜貓集”

景點

導讀 輪渡靠岸,人們開(騎)著車上坡來到窯灣。 窯灣古鎮,隸屬於江蘇徐州新沂市,位於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彙處。據說,頻發的山洪挾裹來大量泥沙,成為燒制陶器的最佳材料,用泥土燒制磚瓦就成了當地人重要的謀生手段,又由於地處京杭大運河拐彎處,故名“窯灣”。窯灣古鎮三面環水,又處在新沂、邳州、睢寧、宿遷四地的交界處,農業社會時也有“雞鳴聞四縣” ...

輪渡靠岸,人們開(騎)著車上坡來到窯灣。

窯灣古鎮,隸屬於江蘇徐州新沂市,位於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彙處。據說,頻發的山洪挾裹來大量泥沙,成為燒制陶器的最佳材料,用泥土燒制磚瓦就成了當地人重要的謀生手段,又由於地處京杭大運河拐彎處,故名“窯灣”。窯灣古鎮三面環水,又處在新沂、邳州、睢寧、宿遷四地的交界處,農業社會時也有“雞鳴聞四縣”的說法。大運河從鎮邊流過,河面寬闊,幾百年來,運河航道裡舟楫穿梭,現在的運河依然忙碌,處在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可以想像窯灣曾經的繁華。

窯灣不再是貨船驛站

灣子,一般都是天然的避風港。窯灣是個渡口,隔著一裡多寬的大運河,對面是宿遷的韓渡。窯灣渡口一個長杆子上並列著兩塊牌子:宿遷/徐州,指向相反的方向。輪渡的時段是早晚六點,裝滿了就走,主要載人和車,偶爾也有小貓小狗光顧。從宿遷到窯灣,這是一條最近的路,輪渡的生意還不錯。

現在輪渡上的車比人多。把車開到船上去,有小車、農用車、摩托、電動車,本地人見怪不怪。十分鐘左右的水路,站在船上,抱緊雙臂吹著風聊聊家常就過去了。但對很多外地人來說,這卻是一件新鮮的事情,上下左右對著運河拍照留影。來回兩岸的輪渡和南下北上的貨船經常擦肩而過,這個時候,輪渡上就會發出廣播:請注意避讓,請注意避讓。水上交通和陸地上有著一樣的規則。

窯灣古鎮運河邊,有一排永久停靠的船家。人們以船為家,飲食起居皆在水上。

這段運河呈現出一種自然的狀態,水面開闊,河道中間有雜樹叢生的小島,兩邊堤壩也沒有收拾整齊,岸邊的蘆葦蕩裡傳來鴨子嘎嘎的歡叫。運河邊上有一排永久停靠的船家,以船為家,在靠岸的空地上種菜養雞,和一大片柳樹和草地連接在一起, 有人在下網捕魚,有人在織網。輪渡剛剛靠岸,人們就發動機器上坡來到窯灣。但對於運河裡來往的那些貨船來說,窯灣卻不再是驛站。

窯灣運河邊,制作養殖網的漁民。

憑借扼守大運河黃金水道的地理優勢,窯灣曾經“日過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裡”。史料記載,1668年山東郯城發生8.3級地震波及窯灣。兩年之後,康熙大赦天下,一批明朝貴族遺老被發配到窯灣等地震災區開荒生產。這批明朝遺老精密規劃,利用窯灣S型自然河岸築五華裡街道,按五行八卦作為太極線,又按八卦九宮方位建十條街道和一條回族街,具有相當規模。窯灣現存明清和民國初期古建築較多,明末清初形成的西大街和中寧街至今仍基本保持了原有風貌。

被龍卷風刮倒的教堂

西大街上的沈運昌老人擺擺手:“‘小上海’?我們這裡是‘小香港( 路線)’。”關於窯灣的介紹中說:明清鼎盛時期,全國有18個省的商人在此設立會館和辦事處, 築店經營。鎮上建有兩大當鋪、30余家錢莊,擁有布莊等大的店鋪作坊300余家。美、英、法、日等10多個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在此經商傳教,建有教堂、寺廟10多所。

運河上來往的人經過窯灣能看到一座正在建設的教堂,腳手架框住了已基本完工的主體結構,尖尖的屋頂。當地人龔家齊知道那是“哥特式風格”,當年的教堂就在今天復建的位置上,“我清楚地記得是1976年7月22號,一陣龍卷風把教堂刮倒了。當場死了50個人,傷了150多個。 我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因為當時我就在裡面”。

那場龍卷風在窯灣鎮上倒沒有造成巨大的損失,龔家齊也不明白那座堅固的教堂怎麼就毀於一場龍卷風。“我覺得那教堂很堅固,磚木結構,不像這個復建的全部都是磚的,比現在這個還要大點,有大教堂和小教堂,大教堂的門一般不開,一般我們都是走小教堂進去。解放前還有洋神父,我們叫他楊生,他的漢語說得很好,還給大家治玻”他印像最深的是,“裡面的頂老高,牆上全部是連在一起的畫,有和平鴿,還有天使,張開就是好大的羽翼,把牆全部都遮住了”。解放後,教堂成為窯灣鎮公共集會場所。1976年7月22日,窯灣鎮的居民走進教堂開會,龍卷風來了。

綠酒甜油依舊飄香

提起窯灣,蘇北人條件反射般映到腦子裡的是“綠豆燒”和“甜油”。“綠豆燒”是一種酒,很容易讓人誤解是以綠豆釀造,其實它是以高粱、大麥、小麥等為原料,加入人參、砂仁、杜仲等中藥釀成,因為酒色棕綠,也稱為“綠酒”。“綠豆燒”這個名字,據說來自乾隆皇帝的金口。在窯灣古鎮中寧街上,“綠豆燒”的旗幟紛紛飄揚。雖然窯灣很小,但是制作綠豆燒的酒廠卻很豐富。

出產甜油的趙信隆醬園。

趙信隆醬園店裡出“甜油”。“黑醬自黑非墨染,甜油微甜是蜜香。”四道宅院六十六間房,院子裡有大規模的醬缸。這種場面在淮安的河下古鎮也見到過。把小麥碾細,做成胚狀面塊蒸熟,放在陰暗的室內加溫,等到長出乳黃色的菌絨,然後將面塊晾干,放入大缸內,配上鹽水裝滿缸,在陽光下照曬,一般從春天開始,一年一次,經過日曬月露,過濾後產生一種新物質“甜油”。雖然外地人覺得甜油就是醬油,但本地人認為甜油更香,有股淡淡的甜味。

趙信隆醬園現在是個景點,但是也為當地人日常生活所需。醬園裡有包裝精美的旅游紀念品,窯灣鎮上的人也會拎著瓶子來打甜油。這種調味品特別適合烹飪魚蟹,魚來自運河,螃蟹產自駱馬湖。中寧街的屋檐下,柴鍋燒好的大魚還在鍋裡,色澤誘人; 正是吃螃蟹的季節,走進一家,正啃著螃蟹當點心吃呢。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