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的長假在眷戀中流走,熱愛遠行的心又被關回了日常工作的小空間,出走、遠游、探尋不熟悉的文化和風景,成為下一次的期待。
這時,那些在身邊觸手可及的景點,成為對渴望出游的心的彌補。在東莞也有不少精致的人文美景,可以讓無暇遠行的人摩挲行吟,感覺到歷史文化的真實熏陶,其中可園和南社村,是最值得細細品味的去處。

可湖邊的觀魚築。
南社:巷子幽深顯滄桑

南社,祠堂北側美麗的古民居。
從市區去南社,從東江大道轉到莞龍路,再進入茶山的街道,一進入南社,恍如走入了另一個世界。
南社是一個面積很大的村子,明清以來的古建築,密密麻麻地建在中間地勢較低的池塘區域。池塘是狹長形的,被三座石拱橋劃分為四塊,長長的池塘周圍,就是 南社村的核心。進了門樓往裡行去,就走在池塘南側的大道上,路邊一排全是祠堂。祠堂是南社最精致恢弘的建築,所以這裡也是古村最重要的參觀區域。祠堂的格 局大體相同,空間開闊,處處雕梁畫棟,顯示著這個村子歷史的尊榮。
現在的祠堂裡,有些還供奉著祖先的牌位,有些則改成了展覽館,展出南社村的歷史、農家用具、書畫攝影作品、傳統工藝品等。最引人矚目的是祠堂屋脊,處處雕刻得極盡工巧,令人咋舌。
如果認真細看,在祠堂裡你就可以完全掌握南社的歷史。南社村始建於南宋,現存的大部分是明清建築,以村牆為界,方圓有7平方公裡,超過了半個石龍鎮的面 積。現存祠堂達22間,古民居達200多間。最為顯赫的是南社村的歷史,這裡的謝氏家族曾走出了11個進士、舉人和29個秀才,以研究鄉村著稱的社會學家 費孝通,稱南社為“古代進士村”。把歷史上溯得更遠一點,東晉謝安、謝玄和南朝謝靈運,都是出自謝氏家族。謝氏家族在南宋末年,從河南遷到浙江,再來到了 廣東。
喜歡旅游的人總會對一些景點的“商業氣息”多有不滿,南社沒有任何商業氣息,在這裡,甚至連人都難得見到幾個。
在池塘邊鑽進一條小巷子,走進南社村的深處,青石板的小路上,青苔滿布,民居前面的小空地上,野草叢生。古井的井口因為過往頻繁的使用被磨出了起伏的曲線,水依然清澈,但早已與生活無關。民居有的上了鎖,有的沒有門,屋子裡的草都開出了小花。
每一條小巷子裡都極端的安靜,靜得能夠聽見閑逛的雞的腳步聲。如果說在祠堂裡看到的是顯赫的榮光,那麼在祠堂背後的巷子裡看到的就只有寂寥。對於游客而言,這種安靜感能夠激起悠長的思古幽情和滄桑慨嘆。
可園:優雅精致變化無窮

南社村深處的巷子,寂靜寥落。
萬江大橋上一直車水馬龍,刻錄著東莞這座工業名城的無限喧囂。橋的北側是可園,園子裡安放著東莞名士文化的精魂,一進園門,一切擾攘就被阻隔在圍牆之外,安靜得只剩下叮咚的琴聲。
162年前,莞城人張敬修免官回鄉,開始營造他心中理想的庭院,歷時8年落成。這座占地只有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只有1000多平方米的小園子, 不經意間竟成為嶺南建築和園林藝術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也許是由於多年的宦海浮沉之後,張敬修已經心如止水,可園裡看不到一絲官宦之家的鋪張和豪闊之氣,反 而玲瓏精巧,處處費盡心思,讓後人看到的全是文人的影子。
可園不講究中軸和對稱,所以眼前的景物沒有任何重復感。事實上,雖然用料差別不大,但在可園你絕對找不到兩個相同的建築,連相似性都很校
“園小無窮景,壺中別洞天”,“壺中天”小院的對聯,說盡了可園的特色。它曲曲折折地推進,一層一層地揭開,給人一種迷宮一般的迷失感。無論你是坐在小 榭裡,還是站在雙清室的門前,或者斜倚在問花小院外的魚池邊,看到的似乎都是一個個完全不同的園子。眼前的建築,一定是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的,身邊的花 草,也一定是種類殊異、俯仰生姿的。
可園對於細節的雕琢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你在不同的地方,踩著的是材質不同的磚,穿過的是形狀不同 的門,觸摸的是風格不同的建築,甚至家具的樣式、窗玻璃的顏色、木門上的雕花都很難找到雷同的地方。建築區西部的邀山閣,是園中的最高處,在上面可以俯瞰 全園布局,設計者的思維脈絡,就都呈現在眼前。
正因為曲折回環、園中有園,有心者在這個小區域內,會行走得十分緩慢,細看不厭。穿過數 重院落之後,來到北邊的後花園,眼前變得豁然明朗。南部那些院落在局促的空間裡極盡精巧,而後花園裡卻用了一大塊的空地來種植花木,對比之下這個空間竟顯 得有些奢侈。後花園緊挨著可湖,可園把至少五分之三的面積都用來營造一湖碧水,使得園子裡的所有建築,都變成湖邊的水榭一般。有了水,可園就有了靈性,有了湖,所有的優雅都建築在了自然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