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任的旅行

環境保護

導讀1月12日的《華盛頓郵報》報道了人們最近紛紛熱衷於“雪橇之旅”的奇特景像:北美很多旅行者們開始大規模的向加拿大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進發,並不是因為當地推出了什麼新鮮的旅行創意,而僅僅是為了體驗一下“狗拉雪橇”這種電視上的常見場面。 當地飼養雪橇狗的獵人們和旅行組織者把這一興趣點的增長歸因為“生態旅游”的興起,“它環保而且實際,吸引了大批 ...

1月12日的《華盛頓郵報》報道了人們最近紛紛熱衷於“雪橇之旅”的奇特景像:北美很多旅行者們開始大規模的向加拿大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進發,並不是因為當地推出了什麼新鮮的旅行創意,而僅僅是為了體驗一下“狗拉雪橇”這種電視上的常見場面。

當地飼養雪橇狗的獵人們和旅行組織者把這一興趣點的增長歸因為“生態旅游”的興起,“它環保而且實際,吸引了大批人群”。經驗豐富的瑞典籍雪橇狗飼養員KenthFjellborg說,近幾年來他每年至少要接待5000名游客體驗“雪橇之旅”,而上世紀90年代初每年不超過200人。當有人開始為拯救地球多花一筆錢買“綠色住宅”,為符合LO-HAS精神考慮購買的電子產品是否環保,在選擇化妝品時想到背後是否有實驗動物在呻吟的時候,旅行中也開始分享全民的綠色情緒。

這種迅速膨脹的熱情還源於另一種不容忽視的趨勢——全球變暖。這可能成為未來旅游業的最大挑戰。人們擔憂,到很多最先受到全球變暖影響的地區旅行,會不會成為“末日觀光”。這是《TravelAgeWest》雜志總編輯肯恩·夏皮洛發明出來的一個詞。巴芬島的獵人大衛·埃爾發現,這幾年的冰層與往年相比在明顯變保“狗拉雪橇去打獵”這種傳統方式,現在也不得不改變作息:如果說往年的出行日期是1月1日,那麼今年可能要等到2月1日才能確保冰凍程度達到了安全要求。他無法預料,這種趨勢如果持續下去,他在有生之年會不會轉行。

“人們不單單想去一個異國情調的地方,而更想去那些預期在一代人中間可能消失的地方。”肯恩·夏皮洛發現,伴隨著全球生態的急劇改變,這種擔憂在與日俱增。於是人們把下一個旅行地點選定在亞馬遜河,為的是“想在當地變成養牛場或者被濫伐之前,欣賞到它的自然原貌”;愈來愈多的人要求去看巴塔哥尼亞正在融化的冰河、大堡礁受到威脅的珊瑚,以及馬爾代夫被侵蝕的環礁。

以生態為名

知名旅行雜志《Travel+Leisure》在2007年11月號推出了“負責任的旅行”專題,還在封面上列出“13個沒有負罪感(guilt-free)的旅行選擇”,排在第五的是Inkaterra飯店雨林套裝。每人收費497美元,包含在高架小屋住三晚,游覽飯店的私人生態保留地,搭船游原住民農莊,以及在飯店的水療室享受30分鐘按摩。而坦桑尼亞的“綠色塞倫蓋提套裝游程”每人每晚836美元起,飲料無限暢飲,“香檳除外”。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打起 “生態旅游”的主意。這個聽上去像個新事物的名詞其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誕生,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最早提出。2002年被世界旅游組織定義為 “生態旅游年”,不過始終只是個口號,並沒有在普通旅游人群中獲得認可,直到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開始關注全球變暖而與日升溫。

很多國家開始為 “生態旅游”大聲呼吁,例如英國早早發起了“綠色旅游業”運動,而LOHAS先行的日本人率先發表了“游客保護地球宣言”;“生態旅游”發展較早的非洲國家肯尼亞,提出了“野生動物發展與利益分享計劃”;菲律賓則通過改變傳統的捕魚方式不僅成為了“生態旅游”先鋒,同時為當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來源。澳大利亞聯合旅游部、澳大利亞旅游協會等機構還出台了一系列有關“生態旅游”的指導手冊。

AlMaha地區可謂是將可持續發展和旅游業相結合的典範。離迪拜45分鐘車程的AlMaha,最初是沙漠中的一個奢華景點——古典氣息彌漫的“貝多因式”建築風格,高級SPA,提供derigueur等高檔香檳酒。如今這裡已經發展成以酒店為中心的中東地區最大的自然動物保護區。酒店本身也秉承環保理念,盡可能多的使用太陽能;包括生活用水在內的所有水都是可回收的。放鷹捕獵等“貝多因人”的傳統活動也得以重煥活力。畜養駱駝的農民接受各種訓練,為來往游客提供最好的服務。旅游收益的5%會返回到保護項目中。以往當地居民只覺得野獸煩人,現在反倒成了一個盈利項目。整個自然保護區形成225平方公裡的動物保護帶,棲居著狐狸、小羚羊和其他各類稀有動物。

而在法國旅游集團ClubMed設置的度假村的每間客房內,都有一本該公司的環保章程。度假村還會想盡辦法充分利用能源。冷氣系統冷卻釋放的大量熱量,可以讓冷水借此轉為熱水。通過使用天然處理污水及廢水的系統,可以淨化水質:廢水先被引入人工池留存12~14天,接著被引入有睡蓮的水池中,再被送入另一個儲水池,以便灌溉村內的草坪及花園。剩余的水經過沙堆濾淨,流入大海。

那個因好萊塢電影《加勒比海盜》而名噪一時的小島多米尼加,最大賣點就是它的生態旅游。這個為數不多的沒有國際性大酒店踏足的地方,可以讓游客取下樹葉當香水用擦拭身體,在溫泉中煮雞蛋。海灘也很少能夠下去游泳,經常怪石林立,驚濤拍岸。《華爾街日報》曾報道說,這個度假區的42名雇員中,有一些是加勒比地區最後僅存的一些加勒比印第安人。度假區拿出8000美元用來供200個本地孩子念高中,還贊助一個4萬美元的貸款項目,鼓勵年輕人開展支持“叢林灣”的創業項目,比如建設溫室為餐廳提供蔬菜,以及垃圾處理的一些創意等。近幾年這個小島接待的游客數量也在成倍的增長。

雖然旅游業早就被證明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活動,為很多國家帶來豐厚收益,但事實上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歡迎旅行。不丹就是一例。它不追求經濟發展,也不看重GDP的增長,60%的國土森林不能動,為的是自己的歷史和文化能夠完整的傳承。據說人民在這裡生活愉快,熱愛自己的國王,不會挨餓和無家可歸。旅游業也是不被鼓勵的,國王不希望居民和外界其他人更多接觸,外國游客到這裡旅行,都要簽證,這個簽證的概念是每天200美元。無獨有偶,在中國雲南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河西鄉箐花村玉獅場,當地居民也固守著傳統的封閉模式。這裡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0%,人們不修路不架橋,害怕樹被砍光,現有的平靜生活被打破。

另一種體驗

負責任的旅行,並非是乏味與沉重的代名詞,一旦能夠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中,會帶來更加愉悅的體驗。如果可以放棄商務酒店,選擇家庭旅館,不僅可以和當地人充分交流,消費還能直接回饋當地。《CodeGreen》中提出的“生態旅行”關鍵詞,正是一種“聯系”(con-nection)。這些聯系正是旅行經驗的美好來源。“如果回憶一下那些最精彩的旅行經歷——正是你和當地產生聯系的瞬間——一種個人化的聯系,給予與獲取的平等。”

《CodeGreen》中將“負責任的旅行”描述為層層相遞的三個層次,首先是對環境,如何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並為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帶來積極貢獻。第二,旅行者如何去和當地人交流和尊重當地文化。這些交流很可能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和未來。第三,旅行者的消費如何對當地經濟產生積極回報。因為有些消費並不是直接回饋當地社區,而是流入跨國公司或其他機構,當地居民並不能從中受益。

記者馮永鋒在一篇關於生態旅游的文章中也寫道,旅行者的心態和習慣才是關鍵。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1996年開始,北京大學教授、大熊貓研究專家呂植開始在四川平武縣的王朗保護區力推生態旅游,如果想看到大熊貓必須有特權,否則就要付出足夠的時間,儲備從容的戶外經驗,學習必要的動植物知識。游客們渴望迅速見到“劇烈風景”,但是這很難實現。這可能是這家中國最有名的生態旅游區至今發展得名不符實的核心原因。

被稱為背包客 “聖經”的LonelyPlanet的“鞋帶系列”每一本的開篇,都會拿出一頁寫明,“何為負責任的旅行”。這一系列在歐美市場非常明確的定位於學生族,為的是告訴剛上路的旅行者,應該注意些什麼。而對於那些資深的旅行者,這些早已熟諳於心。但“負責任的旅行”這一價值觀卻滲透在指南的字裡行間。比方說澳大利亞的艾爾斯岩,對澳洲土著來說,這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聖地。岩石下面的洞穴和風口,曾經是澳洲土著的集會所。現在巨岩下仍保留著無窮魅力的土著壁畫,壁畫內容包含了各種事物的描述和當年的會議紀錄,因而攀爬不被鼓勵,但是仍然無法阻擋外來游客攀岩的熱情。指南中為此注明,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旅行者,你或許不該這麼做,就如同在聖母大教堂朝聖時,有人突然從你面前爬了過去。

“生態”或者“綠色”,只是變種說法,更本質些講,就是“負責任的旅行”。承擔這一角色的除了旅行者以外,還有旅行這一生態鏈上的方方面面,大到機嘗景點,小到酒店、紀念品商店。國內的很多酒店,雖然掛著“毛巾如無需洗滌請掛起來”之類的提示,但事實上卻做著與之相悖的行為,例如提供大量的一次性用品,難免被人質疑有標榜之嫌。不過,不管是真正實踐還是打了個幌子,都是好事,畢竟一些時候,商家不做出改變,旅行者也往往無從選擇。

旅行作為一種人類活動,終究會對當地產生影響。完全寄希望於“生態化”旅游區,或者因噎廢食的足不出戶,都不足以解決任何問題。旅行者所能做的,只是更好的將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予以平衡。正如《CodeGreen》一書中所言,“讓自己成為解決辦法的一員,而非問題的制造者。”

旅行中的綠色法則

1、如果獨自旅行,試圖將你對環境的影響減到最校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對當地禮儀的尊重。

2、如果是團體旅行,盡可能選擇那些提倡責任、遵循綠色法則的旅行社和酒店。

3、避免去那些過度擁擠的目的地,或者在淡季時選擇出行。

4、盡量使用本地經營的酒店和其他服務,在當地餐館用餐,多使用公共交通——這不僅意味著減少你對當地環境的影響,也可以讓當地人直接從你的消費中受益。

5、尊重當地人的習俗和文化。

6、遵循到達國家的法律與相關規定,尤其涉及到公園、水路等一些自然資源時。

7、不要購買動物產品制成的紀念品——包括皮毛、像牙和骨骼。不單因為進出口這些產品是非法的,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在支持偷獵行為,會直接威脅到動物的生存。

8、觀看野外動物時,遵循給出的建議或者法定允許的距離。

可參閱的網站

www.ecotourism.org,InternationalEcotourismSociety,TIES官網,世界最大的“生態旅行”組織,提供大量關於“負責任的旅行”的信息。

www.carbonneutral.com,一個通過種樹來補償旅行帶來的碳排放的計劃。

www.conservation.org.cn/cn/in-dex.shtml“保護國際”官網,是從事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非營利性國際組織。www.greenchoice.cn/,提供更多樣化的綠色旅行選擇。

(來源:《CodeGreen:experienceofalifetime》,感謝 LonelyPlanet中國市場代表蔡景暉為此文提供的幫助)


精選文章: 環境保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