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湖底300年 江蘇淮安古泗州城初露真容(圖)

考古

導讀 近日,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境內的古泗州城考古工地傳來了好消息。歷經近2年時間的古泗州城考古發掘項目宣告完成。此次考古項目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幾家考古隊聯合發掘,曾經始建於北周前後,自唐代開始歷經約900年的繁榮興盛,後於清朝康熙年間被洪水淹沒於洪澤湖底約300年的泗州城,首次初露真容。 清理發掘出的普照王寺、觀音寺、香華門、月城等 ...

近日,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境內的古泗州城考古工地傳來了好消息。歷經近2年時間的古泗州城考古發掘項目宣告完成。此次考古項目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幾家考古隊聯合發掘,曾經始建於北周前後,自唐代開始歷經約900年的繁榮興盛,後於清朝康熙年間被洪水淹沒於洪澤湖底約300年的泗州城,首次初露真容。

清理發掘出的普照王寺、觀音寺、香華門、月城等遺跡,道出了這座因水而興也因水而亡的古城秘密。

城內亮點 靈瑞寶塔遺址重現

若非泗州城的重見天日,恐怕人們很難想像到,在這片種滿了玉米、大豆的莊稼地下,竟然埋藏著這樣一座有著千余年歷史,自唐開始便商賈雲集的繁盛名城。

這次發掘中,考古隊員在泗州城內重點區域進行清理時,發現當時城內最有名的建築靈瑞塔,便深埋於一片普通的農田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員朱曉汀告訴記者,“當時,我們在地面下5米深處,發現了靈瑞塔遺址。”在考古現場可以看到,被清理出的遺址是一個不太規則的“凸”字形台基。“方形部分就是靈瑞塔的基矗”

據朱曉汀講,能確定此台基為靈瑞塔遺址,是因為在台基西南方的隊員們發掘出了一塊古碑,碑額上刻著“泗州普照王寺靈瑞塔之碑”,屬於確鑿的文字證據。

那麼,此次發現的靈瑞塔遺址其價值何在?考古隊員解釋道:“這可以說是泗州城內的重大發現。因為,在當時的泗州城內,最有名的建築就是靈瑞塔。”

原來,靈瑞塔屬普照王寺(又叫大聖寺),是為紀念唐中宗時國師僧伽大師所建,而僧伽在佛教典籍中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到了宋代,普照王寺成為了當時全國五大名剎之一,因而到泗州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這次考古發掘,我們把重點工作區域定於此,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找尋普照王寺。”

當時,靈瑞塔是泗州城內最著名的建築物,同時也是泗州城內最高的建築物,“其外形巍峨壯麗,高有300尺。所以,在泗州城被淹沒後,靈瑞塔是唯一露出水面的建築物。據說,1963年由於水位下降,曾有人看到過水中有個塔尖,應該指的就是這座塔了。”

朱曉汀感嘆說,“這座古剎千百年間歷經波折。除了近300年的不見天日,早前的歷史記載中也提到,它曾多次因損壞而重建。”從這次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該遺址建築構件風格不一,是不同朝代疊加修繕的證明。”

外圍亮點 體現古人抗洪設計

“這次,我們主要劃分了內城、外圍兩處地塊,進行了大面積集中式的發掘。”朱曉汀介紹。“靈瑞塔遺址的出現,已經給內城的發掘帶來了最大亮點,極具研究價值。而在外圍考古部分,同樣發掘出了頗具價值的遺跡。”

據了解,外圍部分發掘出的遺址亮點,主要體現在泗州城的月城、香華門和部分城牆的出現。“在泗州城修建之初,建造者似乎就考慮到了水患問題,對古城外圍做了相關調整。”朱曉汀說。例如,這次發掘出的外圍城牆段厚達9米至12米,外部包磚內部夯土。“香華門附近發掘出的城牆段有158米,在考古現場可以看到,其走勢呈現出明顯的S形。這說明,當初的設計是為利用城牆的特殊曲線,用以緩解抵抗水流的衝擊。”

泗州城有多處城門,為何此次外圍考古要重點發掘香華門區域?朱曉汀解釋說,“位於泗州城西南處的香華門,在當時也是頗負盛名的。”原來,此門曾經為迎接僧伽大師肉身而開。“當時的情形,是以鮮花鋪地的形式迎接,故得名香華門,也因此聞名於世。”

除了香華門和S形城牆,這次外圍發掘的一大亮點還要屬月城遺址。“泗州城的月城除了防御外敵功能外,最大的特點是用於防洪。”朱曉汀說,香華門外的這處月城曾讓他們陷入迷茫,“很多考古隊員在清理時非常疑惑,因為,它的實際形狀和古書中的記載不一致。因為,書中明確記載月城的形狀為半月形,而經過清理後的這個月城,並非此種形狀,實際上它是圓角方形的。”

考古隊員告訴記者,依據史書記載,泗州城應有5個城門,且均有月城。“它們是防御洪水的重要防線。因為每次發洪水時,泗州人就會關閉月城的城門,同時用沙袋將城門洞塞滿塞緊,即使城外洪水漫到城牆下,泗州城仍像一個水中的鐵桶,城內仍可維持正常生活。”即使後來全城將被淹沒時,5座城門也是無一失守。

塌方浸水清理困難

多數秘密仍被埋藏

“2010年年底,專家們就開始了對泗州城的前期勘探。但直到今年,我們才正式開始對泗州城進行發掘。”朱曉汀說,“早在我們調查發掘前,上世紀90年代就有專家開始尋找泗州城了。但是,之前都是停留在調查層面,從來沒有對泗州城進行過發掘清理。”這次泗州城能部分重見天日,也是恰逢機緣。

“南水北調工程要經過泗州城遺址,如果不考古發掘,將來水位蓄高後,它將被徹底淹沒很難找到了。”於是,經過一系列前期考古調查,泗州城被列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受影響文物點,上報了國家文物局及水利部。隨後的2010年年底,專家們開始對這座沉沒了約300年的古城進行考古發掘。

“歷史上的泗州城一點不比平遙古城差。”朱曉汀介紹說,泗州城遺址位於盱眙西北部、淮河北岸的狹長灘地上。“遺址的東北部為一望無際的洪澤湖,正北方有明代第一陵明祖陵。”朱曉汀剛進駐考古現場的時候,滿眼都是灘塗,有的是從湖底泛上來的細沙,有的是石塊。“古城址就在這片灘塗下,上面覆蓋了3米厚的散沙。我們一共剝離了9層土。”

即便經過了兩年的不懈努力,泗州城重見天日的部分也只占其總面積的百分之一左右。目前,泗州城仍有六分之五的面積埋在泥沙下,另外的六分之一則處在淮河及其支河的河道裡。“除了建築遺跡,我們還清理出了一些古代生活中的常用物件,主要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鐵器、銅器、骨器、牙器等,初步統計千余件。”

“此次的發掘面積只有古城的百分之一,依然有更多的秘密等待我們探究。”朱曉汀說,泗州城還有衙署、衛所、館驛、書院、鐘鼓樓等大量建築深埋地下,仍留給人們無限猜測和不盡唏噓。(王搏 張赫洋)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