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200種:淺談毛筆的起源與價值

文化

導讀在中國的傳統文房四寶中,毛筆可能是最不可或缺的了,近年來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毛筆又開始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出現。 毛筆在新疆 自治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郭際認為,新疆的毛筆市場和宣紙一樣,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市場比較小,主要是以湖筆為主,經過發展,特別是到了2000年以後,新疆的市場已經發展為有湖筆、宣筆、江西毛筆和江都毛筆等專門的文房四寶 ...

在中國的傳統文房四寶中,毛筆可能是最不可或缺的了,近年來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毛筆又開始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出現。

毛筆在新疆

自治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郭際認為,新疆的毛筆市場和宣紙一樣,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市場比較小,主要是以湖筆為主,經過發展,特別是到了2000年以後,新疆的市場已經發展為有湖筆、宣筆、江西毛筆和江都毛筆等專門的文房四寶經營商店,品種也從小楷到榜書的各種毛筆應有盡有,特別是現在從小學開始普及書法,毛筆的受重視程度更高。

歷史久遠

毛筆作為書寫工具,其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筆描繪的痕跡。毛筆起於殷商之前。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一稱作“筆”。相傳秦將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原料除了兔毛之外,還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

名筆特點

明清毛筆算珍寶

宣筆時期是我國毛筆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晉時,安徽宣州用兔毛制成的紫毫筆,以筆鋒尖挺而著稱於世。宣州陳氏之筆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宣筆在唐朝時被奉為貢品和御用筆。

元代以後,以湖州為中心的制筆業日益興攏我國的毛筆進入了第二個重要發展時期湖筆時期。尤以羊毫筆最負盛名,此時的湖筆與宣筆已同享盛名,乃至超過了宣筆,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

被稱為“毛穎之技甲天下”的湖筆,發源於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當時湖筆與徽墨、端硯、宣紙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

由於毛筆是由動物纖維制成,難以長久保存,故完整的古筆傳世極少,除少數發掘品外,能見到的明清毛筆,也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寶了。

毛筆起源

蒙恬巧得兔毛筆

傳說,在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為了讓秦王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用分簽蘸墨,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書寫速度很慢。

有一天,蒙恬打了野兔子,看到一只兔子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裡。

後來,蒙恬意外將兔毛筆撿了往墨汁裡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

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聿”字上加了個“竹”字頭,今日簡寫作“筆”。

毛筆品種

200多種有細分

毛筆的品種有200多種。根據選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有些毛筆還是由兩種獸毛制成的,比如兼毫是用山兔毛和羊毛合制的;紫羊毫則根據兩種毛的比例,有“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品種。也有用山兔毛與黃鼠狼毛合制的紫狼毫。紫羊毫比紫狼毫軟些,羊狼毫的軟硬程度則在兩者之間。兼毫一般適合初學者練字時使用。

另外,毛筆的大小尺度也有不同。最大的叫楂筆,筆杆比碗口還粗,有幾十斤重;其次是提鬥、條幅;再次是大楷、中楷(寸楷)和小楷。最小的是“圭筆”。初學者寫大字可用大楷,寫小字用小楷。

毛筆鑒賞

筆管上看價值

毛筆雖然是實用工具,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毛筆逐漸成為收藏、鑒賞的文物。

毛筆鑒賞不僅可以從筆毫的形制上判斷,重要的還是著眼於筆管上。

自筆管成為鑒賞和珍藏的對像後,人們便常以珍寶珠玉制毛筆管,以獲裝飾之美或誇耀其財勢和地位。

鑒賞毛筆的著眼點就是看筆管的用料和筆管的裝潢與繪畫、雕刻、鑲嵌的藝術水平。用料及裝飾為上,其價值就高。其次,再看筆毫損壞情況。而後再著眼於筆管的裝飾,是否有制筆名家的鐫刻,是否有名人的贈語及題跋。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