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靜謐 探訪南鑼鼓巷中的名人故居(圖)

景點

導讀 南鑼鼓巷是一條躲藏在老北京中古老靜謐的街道,如今彙聚了數不勝數的潮流小店和具有傳統民俗文化的小鋪子,然而多數人所不知的是,在這條普通的小巷裡,曾經包裹著多少名門望族的回憶,那些名人故居就隱匿在這裡。 南鑼鼓巷全長786米,以南鑼鼓巷為主干,向東西各伸出對稱的八條胡同,呈魚骨狀,俗稱蜈蚣街,這也是最初元大都的棋盤式城市建築格局。南鑼鼓 ...

南鑼鼓巷是一條躲藏在老北京中古老靜謐的街道,如今彙聚了數不勝數的潮流小店和具有傳統民俗文化的小鋪子,然而多數人所不知的是,在這條普通的小巷裡,曾經包裹著多少名門望族的回憶,那些名人故居就隱匿在這裡。

南鑼鼓巷全長786米,以南鑼鼓巷為主干,向東西各伸出對稱的八條胡同,呈魚骨狀,俗稱蜈蚣街,這也是最初元大都的棋盤式城市建築格局。南鑼鼓巷在地理特色上呈現兩頭低中間高,形似羅鍋,在明代就被稱為羅鍋巷,清代依諧音改稱南鑼鼓巷。明清以來,這裡一直是“富人區”,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擁有 700余年歷史的南鑼鼓巷的每一條胡同都留下了歷史的痕跡。

提起《子夜》、《林家鋪子》,就想到中國文壇的一位巨匠——茅盾。1974年至1981年,茅盾先生曾居住在南鑼鼓巷後圓恩寺胡同13號。歷史上,這是元代的圓恩寺舊址,時過境遷,如今早已沒有了廟堂香客,只是一座普通的兩進四合院。

走進茅盾故居,門前影壁上為鄧穎超題寫的“茅盾故居”,影壁後即前院,有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倒座房六間。西廂房是茅盾生前的書房和會客室,東廂房為飯廳。現在前院客廳均為陳列室,展陳一些手稿、信件、文學刊物等,介紹茅盾一生的革命活動和文學創作。北房東有夾道通向後院,六間正房掩映在兩株枝葉繁茂的太平花後。正房室內的書櫃、寫字台、沙發、案幾等布置陳設均為茅盾生前原狀,裡裡外外無不透露出主人生前的樸素與簡潔。

說起中國近代的書畫大家,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想到齊白石。新中國成立後,齊白石曾居住在南鑼鼓巷雨兒胡同13號。雨兒胡同13號連同11號、15 號,原是皇太極第四子葉布舒(康熙年封輔國公)的宅子。後來此宅被分割為數塊,現在的齊白石故居為原宅東部的一部分。故居如意大門一間,但此門已不是舊物。門內無影壁,倒座房兩間,均為硬山頂。正房內南窗滿鑲玻璃,采光極佳。上世紀50年代齊白石遷出後,13號院設立“齊白石紀念館”,現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站在齊白石故居中,望著那滿眼的書畫,不得不感嘆於這位老人的飄逸與豁達。

如今的南鑼鼓巷,保留完好的四合院其實並不多,位於前鼓樓苑胡同中的秦唐府客棧7號院,堪稱是四合院建築的典型代表。前鼓樓苑胡同7號,主體建築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約公元1530年),現保存的完整四合院建築為清代乾隆年間所建(約公元1750年),後因鑲黃旗將領瓜勒佳氏圖欽保平定金川戰亂有功,賜此宅為其府邸,供其及後人居祝清朝末年,瓜勒佳氏家勢衰落,此宅被賣予著名徽商吳肇祥。直至1927年,東北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吉林督軍公署副官長宋壽山將軍將此宅買下居至1949年。雖飽經三百年的歷史滄桑,四合院至今仍保存完好。古老的宅院散發著古樸而神秘的氣息,前後共三進院落,占地 2000平方米,建有垂花門、正房、廂房、耳房、後罩房等,院內環以游廊。院落布局嚴謹,結構合理,建築考究。

除了以上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南鑼鼓巷裡還有許多宅院如今已是民居大雜院或機關單位,卻都留下了名人的印跡。漫步在南鑼鼓巷的一條條胡同中,碩大的上馬石和石質的拴馬樁,以及精美絕倫的門墩兒和巧奪天工的磚雕,還依稀可看出當日的盛景。例如:南鑼鼓巷 59號的明末清初重臣洪承疇的故居;炒豆胡同裡曾居住過清朝王爺——博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中西合璧的後圓恩寺胡同7號,原是清代慶親王奕劻第二子載旉的府第,後為蔣介石在京行轅而聲名煊赫;帽兒胡同35號和37號誕生了清朝最後一位皇後婉容……(範石肖攝)

Tips:

公交:124路、635路、107路寶鈔胡同/小經廠下;118路、13路鑼鼓巷下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