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更美麗 盤點坐落在中國的歐式建築

景點

導讀【看德式建築,憶青島往事】青島青島因為做過德國的租界,所以遺留下來的老建築以德式為多。歷史經常出現意想不到的戲劇性,一百多年前,德國人來到青島,本想把遠東這塊地方變成德國永久的殖民地,於是便大動土木,在青島不僅蓋了相當數量歐式的房子,還修建了鐵路、車站、工廠、完善的市政設施等等。沒成想,這些東西一百年後竟成了彌足珍貴的寶貝,還有那 ...

【看德式建築,憶青島往事】

青島
青島因為做過德國的租界,所以遺留下來的老建築以德式為多。
歷史經常出現意想不到的戲劇性,一百多年前,德國人來到青島,本想把遠東這塊地方變成德國永久的殖民地,於是便大動土木,在青島不僅蓋了相當數量歐式的房子,還修建了鐵路、車站、工廠、完善的市政設施等等。沒成想,這些東西一百年後竟成了彌足珍貴的寶貝,還有那麼多文史專家在研究。

青島特色建築
相比之下,德國境內的同期建築因翻新改造和戰爭破壞早已變得面目全非。因此,在青島高速發展的今天,保存完好的殖民時期的“歐洲城”,作為一個整體,要比德國更加具有德國風味。
“作為那段歷史,它已經翻過了那一頁。那段歷史可以供後人對許多事情進行思索研究。我們現在可以把這段歷史看作是對後人的教育和啟迪。我們接觸的所有的德國朋友都對中國的現狀未來都充滿了好感和信心。”青島人以寬容和客觀的心態去看待歷史,這一點,尤其反映在青島市對殖民時期建築物的保護方面。日據時代、國共內戰,尤其是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都使青島的德式建築受到過不同程度的破壞。

青島的“洋房”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青島市開始投入巨資,逐步開始依照原樣修繕當年德國人修築的炮台、街道、法庭、行政機關以及各類民宅。有360多棟上個世紀初的西式建築,被納入城市風貌保護區,得到了良好的維護。1993年開始,為了適應經濟及人口發展的需要,青島東部建起了新城區,這裡街道寬闊,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是,人們還是對紅瓦綠樹,歐式風情濃郁的老城區情有獨衷。
1913年的《香港每日新聞》對青島這樣報道:“從海上眺望青島城,只見其坐落在一片旖旎風光之中。這景色簡直就是德國的一個小小剪影,這剪影在移植過程中變得愈加完美。”這種完美被康有為用中國方式表達為“紅瓦綠樹,青山碧海”。
【天津意式風情區,風情說不究

天津意式風情區
在天津的九國租界中,意租界面積不大,建立較晚,但形成了獨特的意大利風格建築群。據介紹,這裡的優秀建築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純意大利風貌建築,二是意大利風貌與中國傳統建築相結合的建築,三是歐洲其他國家風貌建築。
從天津火車站出來,沿放射狀的街道西行,大約10分鐘,便會踏進一個不一樣的街區:由青色石板鋪就的街區廣場,中央矗立著高大的科林斯式石柱,柱上鐫刻著手持橄欖枝的和平女神。街道兩旁的雙層花園別墅,裝飾著穹頂、塔樓、石柱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符號。

特色街區
意式風情區曾是天津近代史上意大利租借地的中心區,已有百年歷史。1902年6月,意大利公使與天津海關道正式簽《天津意國租界章程合同》。這是意大利在域外的唯一一處租界。雖然經過100多年的歷史滄桑,仍原汁原味的完好保存下來,從而成為意大利本土之外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意大利風貌建築群。

街道到處充滿特色
意租界住宅建築群以馬可·波羅廣場為軸心,沿馬可波羅路(民族路)和但丁路(自由道)修造,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占地約51公頃。
這裡幾乎囊括了意大利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尤其是馬可·波羅廣場周圍的建築,以涼亭圓拱和愛奧尼克式廊柱典型地體現出羅馬風格。這種古典韻味建築一直保留著古羅馬建築那種穩定、平展、簡潔的特色。大量采用古羅馬的高低拱券、穹頂、塔樓、柱式,使這些房屋獨具魅力。

特色雕塑
意式建築注重環境整體美,如在廣場建紀念石柱、銅人、噴水池和園林小品。樓房均為庭院式、別墅式,並注重美化、綠化、其房頂多為意式角亭。有圓亭、方亭之別,圓柱或者方柱劃分,並分別由圓拱、平拱、尖拱、連拱、垂柱點綴。這些角亭高低錯落,構成優美的建築空間,勾畫出一道“世界建築博覽會”的亮麗風景線,在節日時,角亭“注油點燃”,復現古羅馬神殿的風采。是亞洲僅存的一片原汁原味的地中海建築群。
由於意租界區域內環境優美,設施完善,文化氣息濃厚,因此住進過不少文化名人和達官顯貴,如梁啟超、劉髯公、華世奎、曹銳、程克、鮑貴卿、湯玉麟、齊耀珊、王占元、張廷諤等等。
【混血的哈爾濱,混血的俄羅斯建築】

俄羅斯風情
哈爾濱的城市建築就像一首交響樂,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彙聚成或高亢、或低回的樂曲。而這一樂章基調的確定,是100多年前的沙俄殖民者。侵略也罷,殖民統治也罷,就在那樣的歷史時期,當時的沙俄統治者有意無意地完成了雙重使命:既建設了自己的海外基地,更在松花江的荒野上建設了眾多建築精品。歷史為這座城市選擇了基調,而在經歷百年滄桑後,這座城市仍保留著對優秀建築的一份珍愛。
“莫斯科是一個面積被放大了多倍的哈爾濱。或者說……哈爾濱很像是莫斯科的復制品,甚至是印刷精良的盜版圖書。”這是作家張抗抗在游歷了莫斯科和哈爾濱之後,對哈爾濱給出的第一個感官判斷。她在無意間道出了哈爾濱的建築與俄羅斯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

俄羅斯風情的街區
“沒有到過中央大街,就不能說來過哈爾濱。”中央大街是來哈爾濱旅游觀光者必到之地。百年積澱的文化底蘊、獨具特色的歐陸風情、經久不衰的傳奇故事、流光溢彩的迷人夜色,構成人們心中浪漫、時尚、典雅、高貴的中央大街,也成了哈爾濱人心中永遠迷戀的情結。
中央大街全長1450米,寬21.34米,其中馬路方石路寬10.8米。最具特色的就是整條街由方石鋪成。1924年5月,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並監工,為“中國大街”鋪上了花崗岩石塊,寬度為10沙繩,沙繩是俄制度量單位:1沙繩等於2.134米。鋪路用的方石塊每塊長18釐米、寬10釐米,其形狀大小就像俄式的小面包一樣,石面呈渾圓型,精巧、密實、光亮、圓潤,在中外道路史上極為罕有。據說,當時的一塊方石價錢相當於一塊銀元。“中國大街”足有1公裡長,粗略算下來,整條街大約鋪有方石87萬塊,真可謂是黃金鋪路。

俄羅斯風格的建築
行走在中央大街兩側輔街上,你會發現,沒有一對輔街是完全對稱的,所有的輔街都是錯落的。而這種錯落,讓行人的眼光不再空洞,因為人們抬眼看到的不是一條空蕩蕩的馬路,而是線條委婉的不同風格建築。也正是這種放射性道路框架的搭建,要求建築物本身更具備觀賞性,這也給設計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難度,使當時來自俄羅斯和歐洲大陸的建築師更斟酌自己的設計。於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哈爾濱成了眾多俄羅斯設計師施展才華的天堂,各種流派,各種規劃新思想都在這個博覽會上留下一筆,而這些設計師當時為這座城市設計的每一個線腳,留下的每一處建築,都推動了這座城市在百年後繼續走讓城市洋氣的道路。
中央大街全街區現有歐式、仿歐式建築75棟,各類保護建築36棟,其中主街17棟。在這些建築中,彙集了歐洲15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風格,17世紀的巴洛克風格,18世紀的折衷主義風格和19世紀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等在西方建築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築流派。這些流派集中涵蓋了西方建築藝術的百年精華,從歷史和發展的角度看,在西方也需要數百年才能形成的建築風格,在中央大街卻僅僅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就形成了,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