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360度全景照片展示了好奇號首次測試行駛的情況。2012年8月22日,好奇號首次嘗試行駛,在此過程中好奇號向前行進了4.5米,轉動120度,隨後退後大約2.5米。目前好奇號已經離開它的著陸點大約6米。它的著陸點已經被命名為“雷·布萊伯利”

局部圖:好奇號在火星留下的首批車輪印跡
8月23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道,好奇號火星車已經從著陸地開始了它著陸以來的首次行駛。另外,美國宇航局已經決定將好奇號的著陸地點命名為“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以紀念前不久剛剛逝世的美國科幻作家雷·道格拉斯·布萊伯利。作為好奇號在火星邁出的第一步,本次測試行駛中包括了前進,轉彎和後退的動作。這一系列動作之後,好奇號離開它16天前的著陸點大約20英尺(約合6米)。
此外,美國宇航局核准了好奇號科學組的提議,將好奇號的著陸點以一位美國科幻作家的命名命名,以紀念這位在今年以92歲高齡離世的作家。美國宇航局好奇號項目科學家麥克·邁耶(Michael Meyer)表示:“這樣的選擇對於科學組而言並非艱難之舉。我們中的許多人,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其它讀者都曾經受到布萊伯利筆下幻想中的火星生命的啟迪。”
今天的此次行駛動作確認了好奇號的機動系統狀態良好,並在火星表面留下了好奇號的第一批行駛輪子印跡,這些印跡隨後被用相機拍攝了下來作為紀錄。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專門為這一事件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該局首席火星車駕駛員馬特·哈佛利(Matt Heverly)使用專為首次行駛研發的可視化動作模擬軟件演示了好奇號此次行駛的情形。他說:“我們擁有一套完全健康的機動系統,很多激動人心的探索任務正等待著我們。”
好奇號將會花費數天時間在著陸地附近進行考察,繼續進行設備檢查並對周圍環境進行研究,隨後便會動身前往自己的首個考察目的地,該位置位於其著陸點東-東南方向大約1300英尺(約合400米)。
好奇號項目經理,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皮特·特辛格(Pete Theisinger)表示:“好奇號是比之前所有的火星車都要復雜的多的設備。因此在最初的數個星期內進行仔細的測試工作將會對未來考察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堅實基礎,並且這也是對珍貴的國家資源的合理愛惜。”他說:“著陸16天來,我們正穩步向前推進。”
好奇號科學組現在已經開始調動好奇號桅杆上的設備對准近處和遠處感興趣的特定目標進行考察。本周早些時候,好奇號上搭載的化學相機(ChemCam)已經對附近一塊由於其降落時反衝發動機的氣浪吹走表面塵土而暴露出的岩石使用激光和分光計設備進行了首次成分分析。
化學相機設備的首席科學家,美國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羅傑·韋恩斯(Roger Weins)報告稱這塊被氣浪吹拂而暴露出的,被稱作“古爾本”(Goulburn)的岩石主要是玄武岩質地。他說:“這可能是沉積岩層中的一塊玄武質碎塊。”
本月6日,好奇號火星車成功降落在火星蓋爾隕石坑內,隨後便開始為它為期兩年的探索計劃開展准備工作。這輛火星車上搭載有10種科學設備,它們將對著陸區開展全面考察,從而確定這裡在過去是否曾經出現過適合微生物生存的宜居環境。
在他長達7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科幻作家布萊伯利啟迪了幾代人,讓他們學會夢想,思考和創造。布萊伯利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他創作了數以百計的短篇故事和大約50本書,除此之外還有數不清的詩歌,散文,歌劇,戲劇,電視劇和電影劇本。他是這個時代最受敬重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性作品包括《華氏451度》,《火星記事》,《圖案人》,《蒲公英酒》以及《當邪惡來敲門》等等。他曾經為導演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的經典電影《白鯨記》撰寫了電影劇本,並隨後入選奧斯卡獎提名。他的一部電視劇本《萬聖節的樹》還曾被授予艾美獎。(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