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藏語意為“水彙合口處”。昌都地區處於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流域的上游區域,三江水系格局受地質構造和外力因素的控制,形成了舉世聞名、昌都地區特有的“三江並流”奇觀。這裡是亞洲南部最大的河流彙聚區,是東南亞第一長河瀾滄江-湄公河的上游區域,是中國西南大河之一怒江的源頭,也是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的上游。河流之源孕育了豐富的江邊文化,自東向西,從南到北,昌都展現了過渡變化的江河景觀。
瀾滄江,由源自青海省扎多縣的扎曲和源自類烏齊縣的昂曲彙合而成,在兩河交彙處的昌都,便如瀾滄江上的一顆明珠,璀璨生輝,華彩熠熠。瀾滄江從昌都地區奔騰而過,串聯起昌都的眾多美景,藏東第一禪林強巴林寺,古人類遺跡卡若遺址,養生休閑曲孜卡溫泉,歷史活化石鹽井古鹽田……風物不同,美景各異。
強巴林寺:藏東第一禪林
從昌都鎮老區昌慶街對面廣場的一角,沿一坡度極陡的盤山公路往上爬,大約10多分鐘後,到達最高處的加惹壩,一座高牆累院的廟宇赫然其上,這便是藏東第一禪林強巴林寺。
強巴林寺內主佛為強巴佛,強巴佛,又叫彌勒佛,在佛教裡稱為未來佛。彌勒為梵文瀾滄江,由源自青海省扎多縣的扎曲和源自類烏齊縣的昂曲彙合而成,在兩河交彙處的昌都,便如瀾滄江上的一顆明珠,璀璨生輝,華彩熠熠。瀾滄江從昌都地區奔騰而過,串聯起昌都的眾多美景,藏東第一禪林強巴林寺,古人類遺跡卡若遺址,養生休閑曲孜卡溫泉,歷史活化石鹽井古鹽田……風物不同,美景各異。

從昌都鎮老區昌慶街對面廣場的一角,沿一坡度極陡的盤山公路往上爬,大約10多分鐘後,到達最高處的加惹壩,一座高牆累院的廟宇赫然其上,這便是藏東第一禪林強巴林寺。
強巴林寺內主佛為強巴佛,強巴佛,又叫彌勒佛,在佛教裡稱為未來佛。彌勒為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是慈氏之意,據說此佛常懷大慈悲之心。傳說格魯派宗師宗喀巴16歲時由青海到拉薩學經途中,路過這兩水交彙的秀美之地,宗喀巴當即發出預言:“這裡將是弘揚佛法之地。”1444年,在色拉寺學經的西繞松布,受宗喀巴的大弟子賈曹傑委派,來昌都建寺,歷時8年終於建成。
站在強巴林寺大門外的台地上,昌都鎮一覽無余,昂曲和雜曲在寺廟下的山腳處交彙,一路向南奔騰而去,不由得感嘆高僧大德們寺廟選址的精妙和獨到,寺廟占據著昌都最好的地勢,每天能最早得到陽光普照,也能最晚見證太陽落山。
走入強巴大殿,強巴佛端坐於上,眼眉低垂,俯視著整座大殿。每年的藏歷二月十五是迎強巴佛節,這天,強巴佛將被請出緩緩出巡,從四面八方紛湧而來的信眾們紛紛倒伏於地。據說在這一天為強巴佛獻貢祈願,可以夢想成真。
佛堂內端坐著無數紅衣僧人,他們閉目念經,神情莊重出塵。午後1點多,結束了誦經和用餐的僧人們彙向強巴林寺辯經場,開始辯經。辯經最早源於赤松德贊時期大乘和尚和噶瑪拉錫拉的公開辯論。從強巴林寺建寺至今,辯經一直是強巴林寺僧人學習佛經、提高佛學造詣的主要方式。辯者二人圍繞提問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辯論,一方提問,一方回答,不許反問;告一段落後,再反過來,直至一方無法問出。但見他們時而抬腿,時而擊掌,一反誦經時的莊重,表情生動,氣氛熱烈,場面壯觀。
每一個提問者先說一個“底”,然後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響聲,隨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兩手相擊,據說有三層含義,一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二為掌聲代表無常,一切都稍縱即逝;三為清脆的響聲擊醒心中的慈悲和智能,驅走惡念。右手向下又拉回,是希望通過自己內心的善念和智慧,把苦難中的眾生挽救出來。我們雖不懂佛法的深妙,卻被深深地感染了,震懾於藏傳佛教的魅力,進入到一種讓人感到神奇、神秘和神聖的意境中,久久不能回轉。
卡若遺址:探索藏民族起源
從昌都鎮搭乘往水泥廠去的中巴車,到水泥廠下車後,沿著公路往前走,直到看到一座由四方形的圍牆圍起來的建築物,圍牆裡一片蒼涼土黃的荒坡,點綴著幾座紅瓦白牆的房屋,便是大名鼎鼎的“卡若遺址”。東靠瀾滄江,南鄰卡若水,海拔3100米。“卡若”,藏語意為“城堡”,指此地山形險要。
卡若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距今4000~5000年。遺址發現於1978年,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是考古界公認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之一。卡若遺址的發掘,對研究西藏的原始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西藏人的祖源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遺址裡陳列著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大型打制石器,細石器和磨制石器、骨器、飾有幾何圖案刻劃紋的陶器,還有農作物粟和家畜豬的遺存等等。看著眼前這些粗糙的器具,西藏5000年的歷史撲面而來,我們仿佛看到,在瀾滄江源頭這片肥沃神奇的土地上,藏族先民們佝僂著背,制造著各種精致的石制工具,他們建造房屋,紡織衣服,制作彩陶和裝飾品,過著安樂定居的生活。
時間永恆流逝,瀾滄江奔騰不絕,滌蕩了所有的歷史滄桑,只有在這片遠古的遺址裡,我們還能找到時光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