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劇場的“碗”中民主
碗底是聲音和權力的中心,不論場面多麼盛大,只要把它們放進一個“碗”裡,就變成一台可控的戲。對碗型的關注,後來造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發想之一。希腊圓形劇場一只巨碗,盛放得下宮殿和戰爭、神界和地獄、人性罪惡的深淵和命運迷茫的海洋。圓形劇場這只大碗,為雅典公民盛上的最有意義的,就是一個提出問題的空間,一個不同意的空間,一個民主的空間。

新雅典衛城博物館
在克裡特島的首府伊拉克利翁(Heraklion)博物館,有一只“世界上最大的碗”,其實它直徑不過10釐米,大小不過一個我們的湯盆。只是氣場很大:這只陶碗裡的雕塑都是立體的,底部站著一位牧人,他的羊群層層疊疊一直蔓延到碗邊,由近到遠呈現出逐漸模糊的透視變化。
這只碗透露了從愛琴海的第一個文明米諾斯文明(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1450年)開始,人們已經關注到了“碗型”的特征:由扇面環繞的原始碗狀,可以放大位於碗底中心的聲音和形像。也就是當牧人站在碗底,碗邊上的所有的羊,哪怕是最高處的,也可以輕易聽見他召喚它們的聲音。碗底是聲音和權力的中心,不論場面多麼盛大,只要把它們放進一個“碗”裡,就變成一台可控的戲。
對碗型的關注,後來造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發想之一。希腊圓形劇唱—一只巨碗,盛放得下宮殿和戰爭,神界和地獄、人性罪惡的深淵和命運迷茫的海洋。
世界上第一個圓形劇場是雅典的狄奧尼索斯酒神劇常它的前身是露天合唱表演隊在古市集(Agora)的空地上搭起的木頭看台。合唱團由50名普通公民組成。在公元前520年左右,開始在歌曲之間穿插一些台詞,那個出來念誦台詞的人叫泰斯庇斯(Thespis),也是第一個發明並成為“演員”的人。直到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Aischulos,公元前 525- 公元前 458 年)開始,才把合唱人員裁剪了三分之一,增加了一名演員。這從“一”到“二”是戲劇史上最關鍵的變化,因為從此正式產生了“對話”。後生一點的索福克勒斯,最多也只使用過 3 名演員,而且裡面常常包括劇作家本人。
不過古市集中的這個木看台在公元前495年的戲劇比賽中倒塌了,於是人們在雅典圍城的南坡,依照天然地勢,選擇了一個可以重建劇場的地方。關於酒神劇場的整體建設時間,專家們從未獲得一致意見,不過大家公認在舞台區域發掘出的是公元前6世紀的遺跡,而觀眾區又明顯是公元前5世紀的建築結構,至於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某些部分,則是羅馬時代的重建結果。
所以我們必須從時間上確定一個坐標來考察屬於古希腊雅典文化的劇場,不二之選是公元前5世紀的後70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至今留存的全部希腊悲劇,都在這段時間產自雅典這一座城市。

希律·阿提庫斯劇院
公元前5世紀向來被稱為“古希腊的文藝復興時期”,可它同時也是被兩場戰爭和一場瘟疫覆蓋的世紀:希腊諸邦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公元前499年-公元前449年),以及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公元前404年)。前一場戰爭成就了雅典,使之成為萬邦之首,促進了城邦民主制度的建立;後一場爭霸戰爭中,城邦民主腐化,再加上公元前430到公元前427年的一場大瘟疫,雅典人口死亡過半,最終導致了雅典帝國的崩潰。
在任何一場戰爭中,祭奠酒神的節日和戲劇比賽都從未中斷過。有人曾經責難雅典人,在家國有難的時候,還在演出喜劇和鬧劇(羊人劇),而劇作家阿裡斯多芬的回答是:“那就是我們的生活,是所有戰士為之獻身的原因”。而戰亂導致的權謀相爭、生死無常、血腥屠戮或是仁慈寬解,從來都是刺激戲劇性的永恆動力。
在大碗裡各安其位
在公元前5到4世紀,這個最早的碗狀圓形劇場初具規模。碗底是舞台(orchestra),也就是演員、合唱隊及舞蹈表演的地方。對他們發出的聲音有擴散效果的,就是碗壁斜坡式的座位,同樣距離,聲音可以放大到平地的兩到三倍,所以在古代劇場中,你會覺得遠處的人有不相稱的大嗓門。而且這種放大效果越往高處越明顯,在最底層的VIP座聲音反而會削弱,因此要想使音效平均一點,舞台必須和前排觀眾也拉開距離。
觀眾席被稱為“theatron”,意思是用來觀看的地方,這就是“theatre”的起源。在希腊語中,“注視(theoros)”,也等於外國使節,(ambassador),這個有趣的關聯我們在後文將提到。
先來看看當時的觀眾席,起初土台上的木板凳全部換成了石椅,之間發展出走廊,可以區隔座位的區塊,還方便人們走動,整體可容納大約一萬四千到一萬六千名觀眾。觀眾席有非常明確細致的分區:雅典的10個部落各有各的座位,中央區則有500個座位屬於當年被選來執政的“五百人議事會”。由於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有權進入議事會,所以坐在中央區享受表演也是鼓勵公民參政的一項獎勵。有一區屬於“ephebes (即將入伍的年輕人)”,還有一區為外籍和外邦人專屬。最前面的大理石VIP座則是給外國使節、各個部落的首領、城邦褒獎的英雄、戲劇比賽的裁判等特殊尊貴人群坐的。但是其中最豪華的,飾有人形雕塑的座位,永遠屬於主持酒神祭祀的大祭司。
整個劇場的座位,就是城邦不同政治身份人群的劃分圖,是城邦社會的自我表演和呈現。歌舞場中央出現了一個酒神祭台,場地後方,在舞台和後台之間有一層布幕,用來作最早的舞台造景 (skene),後來逐漸發展成木制、石制,最後在羅馬時代索性建成一座長方形小屋,供演員休息准備。不過我們考察的時代,演員還都是從布幕或木頭牆後面出來的,據說這道牆也有擴音的效果。由於距離遙遠,演員們需要穿高跟鞋和鮮艷的衣服以引人矚目,還要不斷變化手拿的面具,這些面具代表不同人物,但是都有一張巨大的張開的嘴,演員把眼睛放在這張嘴的後面,以便觀察舞台上的情勢。

劇院
看戲是國家福利
弄清楚了這只大碗的結構,我們回頭來看看碗中狄奧尼索斯酒神祭和戲劇比賽的流程,在當時的雅典,最讓我們現代人震驚的,就是戲劇和國家儀式的一體化。酒神祭一共要進行6天。第一天要做大游行的准備,劇作者,和演員(不穿戲服不戴面具)登台介紹此次參賽的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