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壇在東,月壇在西,像一對情投意合的戀人。奈何一個為日,一個為月,只能相互思念,卻不能把酒言歡,最後只得遙遙相望,把相思望穿。且讓我們試著走近,走近一段歷史雲煙。
歷史回眸百年滄桑
拂去歲月風塵,回首歷史,往事消散,有些特別的符號,如古代建築,幾百年後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輝,日、月壇當屬此種代表。

相映
日壇,又稱朝日壇,始建於大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以周易八卦之說,在京城東、西、南、北等四個方向大興土木,修築祭祀之壇。具體為:日壇在東方,月壇在西方,天壇在南方,地壇在北方,以此來拜祭各方神靈,護佑朱氏江山世代流傳。
且說日壇。日壇分為外壇和內壇。外壇牆體呈正方形,每一個轉角都由一座欞星門鑲嵌連接;內壇紅牆綠瓦以圓形狀,拱衛起最中央的祭台。秋天來臨時,皇帝朱厚統率文武大臣前來祭拜太陽神,浩蕩的場面,雄奇的建築,歷史的魅力,在叩拜之間逐漸清晰起來。

牆上的花
望著眼前古樸的建築,心中卻激蕩著四百八十余年前的歷史浪潮,仿佛看到大明皇帝朱厚祭拜太陽神時莊重肅穆的目光,猶如烈日下仰望高空的太陽花,正大光明,且多了些朝聖的寓意。循著此種心情,我看到的日壇,恍惚剎那間活了過來,向著秋日的金黃,綻放出別樣的光彩,我不由得痴住了。

滿眼綠蔭
日壇如此吸引我,月壇又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我強令精神回歸,大步向月壇走去。腳踏春風,徐徐前行,近兩個小時的徒步,終於來到了月壇。月壇又稱夕月壇,整個建築呈正方形,占地面積大約為6公頃,遠遠小於日壇的規模,是皇帝朱厚祭拜月亮神的地方。秋夜月朗星稀時,皇帝朱厚統率大臣們來到月壇,親身來到祭台前,向著夜空上月亮焚香祭拜,念念有詞,壇下的大臣們,大行跪拜之禮,卻不發出一絲聲響。
想像自由穿越時空,在這遙遠的星空下,那素衣整潔的君臣,祭拜著月亮之神,恰似有月華灑落的山谷中,一朵幽蘭悄然綻放,為那月光,增添了些靜謐和神秘,漸漸化作一片皎潔,與月色完美融合一體。

寧靜
歲月無痕,轉瞬之間,又增年輪。在這歲月的長河裡,日壇和月壇經歷無數變遷:清朝王室的改建、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浩劫,一幕一重,終迎來了今天的新風貌。然不知明日,又將會是什麼模樣,或許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吧。

曲徑
朝日夕月風景如畫日壇原有建築有神庫、神廚、宰牲亭、鐘樓、具服殿、齋宮等,此類大多為祭壇共有,此處毋庸多言,且讓我們去看有何特色吧。

一家人
穿過日壇南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堵影牆,牆面上隱約刻著些什麼。大步向前走去,一切變得清晰起來,原來是由瓷磚貼成的一副祭日壁畫。壁畫高6米,長15米,盡顯大氣之風。壁畫中上方有只金烏站立在日輪之中,向四周綻放著火焰,這就是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中下方為古代帝王和大臣們率領百姓祭祀太陽神的宏偉場面,兩側刻畫的則是後羿射日和誇父追日的場景。走近壁畫,仿佛走進遙遠的太古,參與到大神們追尋太陽的行列中。

亭台
深深吸了口氣,從中解脫出來,繞過影牆,繼續前行,一棵大樹醒目地站立一旁。此樹主干粗大,向上分出九個樹杈,就像九條騰空欲飛的神龍。懷著激動的心情走近它,看到解釋牌,才知其名為九龍柏,已經一千一百多歲。在這位歷史老人面前,有震撼,更有種自我渺小的感覺。
我承認我已經驚喜得麻木,離開九龍柏,來到一棵二喬玉蘭面前,暫停了腳步。
玉蘭為我國名花,二喬玉蘭更是其中尊貴者。只見她亭亭而立,粉紅的花朵,格外招人喜戀。剛要去撫摸她,卻被三兩成群的年輕女孩子搶了先,相機“哢哢”的聲音,提示著我讓出位置。我看著美麗的玉蘭和活力四射的女孩,笑了笑,繼續前行。不消半刻, 我來到了公園東南側的“曲池勝春”景區。此為國家新建景區,池中有天鵝展翅、蟾蜍望天等塑像,在這潺潺流水之中,天鵝和蟾蜍活靈活現,不禁讓人對大自然有了幾分向往。將目光投向正東方,是“清暉觀日”景區,由如此詩意的名字,我們也能想到,絕對是一處能令人大飽眼福的好地方。

指示牌
日壇風景蔚為大觀,太陽花一般的燦爛;月壇景色卻如空谷中幽蘭,稱得上別有洞天。該壇北面有其他祭壇一樣的建築,如宰牲亭、神庫、鐘樓、神廚等地,獨缺少齋宮,或許皇帝晚上祭拜月亮完畢後,隨即就回宮了吧。

亭子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月壇南面。南面為國家新辟的景區,鵝卵石鋪成的小路,通往山水亭榭處,組成了一個頗具山水園林特色的格局。該園設計之處,緊扣“月”為主題,取名為“邀月園”。園中有一個叫“天香院”的庭院,草坪上,還有幾只玉兔雕塑,造型栩栩如生,盡顯玉兔靈性的同時,襯托出庭院的幽靜,將其比之幽蘭,最合適不過。
人文底蘊增光添彩
日壇西南角,在一片蒼松翠柏的環繞下,有一座大理石陵墓矗立,此處長眠的是馬駿烈士。馬駿,回族人,原中共北京市委書記,中共早期的領導人之一。1928年,3 3 歲的馬駿因叛徒出賣,死在了軍閥張作霖的槍下,後葬於此。他死在了追求真理、追趕太陽的路上,國家為紀念他,先後請郭沫若、鄧穎超等人為墓碑題詞,並每年清明都會組織中小學生前來掃墓。

北京的天一如既往的陰霾
日壇英烈光芒萬丈,月壇傳說不遑多讓。相傳朱元璋祖孫三代在夜間賞月,朱元璋命令兒孫作詩。兒子朱標說: “ 昨夜嚴灘失釣鉤,何人移上碧雲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州。”孫子朱允說:“誰將玉指甲,掐破碧天痕,影落江湖裡,蛟龍未敢吞。”朱元璋聽後,認為兩人詩作不祥,果然朱標和朱允都未得善終。月壇的碑刻中並沒有記錄這兩首詩,應是傳言不可盡信。
另外,宋代文豪蘇軾曾言:“道人幽夢曉初還,已覺笙蕭下月壇。風伯前驅清宿霧,祝融驂乘破朝寒。”後來此詩被題於月壇之中,直到今日,後人走在月壇,仍能一賞這位千古詩詞大家的絕世華章。
永垂不朽的烈士,追趕太陽的英雄,是太陽花對真理和光明的執著追求;千古留名的騷人,留給月壇的詩句,是幽蘭散發出的淡淡芬芳。再回首,日壇和月壇水乳交融,熾熱與清幽相互交織,張開胸懷,擁抱日月,不禁令人流連忘返。(文/謝輝 攝影/大塊)
華夏地理iPad雜志登陸App Store 全新的移動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