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神秘“衛星殺手”試飛歸來

科技

導讀 紅外光拍攝記錄了X-37B自動著陸的過程,顯示其能像一架普通飛機那樣著陸,在跑道上滑行 張喆 6月16日20時48分,中國神舟九號飛船成功發射2小時11分鐘後,美國空軍X-37B“軌道試驗飛行器”在軌神秘飛行469天後成功著陸加利福尼亞州範登堡空軍基地。 美國軍方迄今未正式命名X-37B,它又被稱為“軌道試驗飛行器2號”(OTV-2),美軍對其執行的任務也守口如瓶。一些分析猜測 ...

紅外光拍攝記錄了X-37B自動著陸的過程,顯示其能像一架普通飛機那樣著陸,在跑道上滑行

張喆

6月16日20時48分,中國神舟九號飛船成功發射2小時11分鐘後,美國空軍X-37B“軌道試驗飛行器”在軌神秘飛行469天後成功著陸加利福尼亞州範登堡空軍基地。

美國軍方迄今未正式命名X-37B,它又被稱為“軌道試驗飛行器2號”(OTV-2),美軍對其執行的任務也守口如瓶。一些分析猜測,這架飛行器執行的任務與美軍情報收集或軍事新技術測試有關,甚至將之稱為“衛星殺手”。對此,美國空軍最近一年多來反復強調,X-37B飛行器從未在距離地球數百公裡的太空中做任何“壞事”。

著陸更安全

返航前,這架機翼短而粗的“迷你航天飛機”發動機自動點火啟動,脫離軌道,穿過大氣層,像一架普通飛機那樣著陸,在跑道上滑行。為打消公眾對其安全性的顧慮,美國軍方公布了一段80秒的視頻。視頻由紅外光拍攝,記錄了X-37B自動著陸的過程,畫面顯示飛行器底部和機頭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呈現明顯的橙黃色,表明了飛行器的耐熱性,隨後畫面在35秒後重新捕捉到了X-37B飛行器的身影,顯示其安全通過大氣層並迅速著陸,以及比較短的著陸滑行時間。

X-37B項目主任、空軍中校蒂姆·麥金太爾說,“隨著航天飛機編隊退役,X-37B軌道試驗飛行器項目賦予太空技術發展獨一無二的能力。這種返航能力允許空軍測試新技術,而不用冒其他項目面臨的相同風險。”

不過,此前曾有俄羅斯專家稱,由於X-37B飛行器返航時需要滑行很長距離,並且最終要在跑道上降落,增加了其被敵方摧毀的可能性。

X-37B無人機項目迄今實施了兩次原型機試飛。2010年,首架X-37B在近地空間飛行225天。這次著陸的X-37B去年3月5日入軌,原計劃飛行9個月。為測試它的續航能力,美國空軍去年12月決定延長飛行。一些軍官最近稱這次超長時間飛行甚為“壯觀”。

美空軍計劃在今年秋季再次發射曾執行過首次試飛任務的X-37B。

研制載人版

X-37B於1999年由美國航天局(NASA)與波音公司聯手研發,2006年移交給美國空軍。X-37B長約8.8米,高約2.74米,翼展約4.6米,重量近5噸,貨艙區域相當於一輛皮卡的車鬥大校與普通軌道飛行器使用氫氧燃料電池不同,X-37B在軌時由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和鋰離子蓄電池提供動力。

波音公司下屬機密“鬼怪工程部”負責人格蘭仕曾在去年10月透露,他們正在研制可以搭載5至6名宇航員的X-37C。X-37B現在只為五角大樓執行“絕密飛行”任務,今後可能扮演更多角色。波音公司曾說,這一飛船可以與國際空間站對接,運送貨物。

但是,就X-37B能否替代航天飛機或執行軍事任務,業界看法不一。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核物理學家尤薩夫·巴特認為,一次性航天器可以取得相同效果,且成本更低。他說:“這一項目仍存在的原因之一是體制的惰性。”哈佛大學航天專家麥克道爾說,X-37B需要由“阿特拉斯5”型火箭發射,而這類運載火箭發射准備時間長,“如果想更快部署,可能需要新的發射運載工具”。

在軌間諜平台

目前,有關X-37B的用途眾說紛紜,有人猜測其可能是一種尖端的“衛星殺手”,也可能作為在軌間諜平台或“母艦”使用。

一些航空愛好者從低軌道和傾角判斷,認為飛船搭載一部實驗性間諜衛星傳感器,相比通信任務,更可能執行偵察或情報搜集任務。麥克道爾說,X-37B可能用於測試某種新型成像技術。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國家安全事務教授瓊·約翰遜-弗裡茲說,相比衛星,這種無人宇宙飛船能迅速抵達某一地區上空,執行偵察和監視任務。有分析認為,X-37B的出現是美國構建“全球兩小時打擊圈”的重要步驟。

今年1月5日,BBC網站援引英國航天專業雜志Spaceflight的說法稱,當時正在地球近地軌道飛行的X-37B或許正從事監視中國“天宮一號”的任務,理由是該雜志發現“這艘無人飛行器與中國天宮一號的運行軌道如此相近”。不過這一說法很快就遭到反駁,被斥為“無稽之談”。

下載華夏地理iPad雜志 全新的閱讀體驗

.icon_sina, .icon_msn, .icon_fx, .icon_qzone, .icon_renren{background:url(http://i3.sinaimg.cn/dy/deco/2012/0509/icon_4.png) no-repeat 0 0;display: inline-block;vertical-align: middle;width:24px;height:24px;margin-right:8px;margin-top:-4px;} .icon_qzone {background-position: 0 -50px;} .icon_renren {background-position: 0 -100px;} .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0 -150px;} .icon_msn {background-position: 0 -200px;}

精選文章: 科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