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上游最後一個客家小鎮

人文地理

導讀 一踏進樓東老街,便恍若隔世。你無法想像,一條街可以古老得沒有一匹新瓷磚,猶如置身數百年前。另一個驚奇則是,如此偏遠的江邊小鎮,卻能領略到“西洋教堂”風格的建築,早在幾百年前,這裡竟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這裡是屏山縣樓東鄉,有“長江上游最後一個客家小鎮”之稱。隨著向家壩水電站建設的推進,這裡也即將成為歷史。圖為一家三代在整個老房子 ...

一踏進樓東老街,便恍若隔世。你無法想像,一條街可以古老得沒有一匹新瓷磚,猶如置身數百年前。另一個驚奇則是,如此偏遠的江邊小鎮,卻能領略到“西洋教堂”風格的建築,早在幾百年前,這裡竟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這裡是屏山縣樓東鄉,有“長江上游最後一個客家小鎮”之稱。隨著向家壩水電站建設的推進,這裡也即將成為歷史。圖為一家三代在整個老房子裡一住就是幾十年。

樓東原叫書樓鄉,緣自附近書樓村,此村出一秀才名聲鵲起因而得名。但美名雅稱終敵不過窮鄉僻壤的盜匪肆掠。過去土匪出沒,袍哥當道。怪不得民居、會館形態,成色那樣嚴峻,原來都是見證者,有乾隆十一年的南華宮、道光年間的萬壽宮,它們都還健在、柱大房高、山牆燦然,型制純正,道貌岸然。民居中則通數構成樓東凌、李、黃、陶幾大家首姓的凌家宅院為豪華。圖為客家建築。

進涼山船夫挑夫夜宿地。從屏山老縣城去往樓東鄉,一路顛簸。但讓外來者驚喜的是,沿途景色頗具韻味路的一邊是青山上雲霧繚繞,另一邊則是湍急的金沙江,山山水水,恍若圖畫。圖為老街的記憶沉寂在來往的人群中。

這裡曾被稱作四川盆地內最後通公路的場鎮1999年前,這裡還未通公路。交通不便,但或許也藉此,這個曾繁榮一時的客家小鎮,古老建築和風土人情得以保存。圖為小孩子在巷子裡奔跑。


這裡距宜賓市區約50公裡。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這裡一路上穿行著把內地物資運往大涼山的木船和挑夫。樓東到宜賓,恰恰是木船和挑夫們行走一天的路程。船夫挑夫們經過一天的勞累後,夜宿樓東。“圖為路邊飯館傳來歡樂的笑聲。

從唐代開始,這裡就是川渝進涼山船夫、挑夫的重要驛站。”書樓鎮街村支書王明書滿頭銀發,順街一路前行中,便聽他娓娓道來。圖為即將搬遷的老街。

明朝嘉靖年《馬湖府志》記載,樓東原名羅東,明代嘉靖以前馬湖府通往敘州府無大道,多為翻山越嶺的小路,交通極為不便。為此,馬湖府修建一條從馬湖府到敘州府的官道羅東路,驛道向東可達宜賓,沿金沙江而上至屏山,再連接雷波就通往西昌。圖為老人坐在自家門前。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