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的痕跡早已湮滅,而貴州留下的屯堡文化,依然頑強地保留著祖先留下的生活傳統、服飾習慣、飲食及語音腔調,地戲更是屯堡文化中靈魂的存在,其中天龍屯堡就是屯堡村寨中比較典型的一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探尋神秘古老的屯堡文化。

晨光中的天龍屯堡作者:李立洪
所屬地區:貴州適合人群:所有人出游難度:微難
適合天數:2天花費預算:1000元適合時間:3月-10月
若是詢問屯堡人的家譜,多半會得到同一個答案:南京應天府。這是一段遙遠的記憶,明初朱元璋下令西征軍隊就地軍屯,緊接著又下令將留戍者的家屬全部送到戍地,衛軍就地屯墾,七分屯種,三分操備,世代相承,從無改變。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歲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為線裝的史書,塵封於歷史的塵埃中,但是當發現六百年前的江南風物在這偏遠的貴州腹地被定格,忽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屯堡,正在以其遺存的古風和鮮明的特色令世人所驚嘆。

地戲的面具很有特色作者:照看天下
大明王朝遺落的桃源夢
數百年前的大明帝國痕跡早已湮滅無痕,而貴州留下的屯堡文化,仍在堅強地證明當年的討伐廝殺,其中天龍屯堡就是眾多屯堡村寨中比較典型的一個,她的神奇就在於,在這裡生活了數百年的人們,依然保留著明朝的服飾、風俗和飲食習慣。特別是服裝——最純正的明代鳳陽漢裝,那是朱元璋老家漢族婦女的正統裝束。
從新建的牌樓進去,就進入天龍鎮,轉過一個彎,一處明代驛茶坊異常引人注目,一位身穿“鳳陽漢裝”的中年女子正在烹茶,茶驛中有老式茶坊灶具和幾條方凳、粗陶碗,頗有鄉野間質樸的親和意味;茶坊後的演武堂裡不時地傳來鑼鼓聲,那是當地人在為游客表演地戲;一泓溪水貫穿了古鎮的座座小橋,無心地營造著江南小橋流水的靈動;沿溪多為石砌櫃台的商戶人家,戶中當地的老人們三三兩兩坐在橋頭閑聊。簡單的勾勒,就是天龍屯堡給人留下的幾個印像標簽——悠閑、沉澱、滄桑、淡然。

遙遠一瞥作者:凌凌兒
雖然整個鎮區新老建築雜陳,有些讓獵奇的游客覺得遺憾,但跨過小橋鑽入小巷還能看到軍事機關重重的民居建築概貌,其中的九道坎巷要穿過狹窄低矮、兩邊布置槍眼的過街門洞。街盡頭是文物保護單位天龍小學,仍然保留著清末明初的建築風格。另外,鎮北還殘存著一段古驛與一座古驛橋,靜靜地向外來人講述著數百年前的風聲鶴唳。
屯堡也是一個石頭的世界,石頭的體內往往湧動著生死循環的潮聲,卻又把一切歸於寂靜。穿過高大的石頭寨門,在整齊的石板小路一側,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石頭的圍牆,石頭的屋子,石頭的古橋,在石頭叢中綿延向前的小河……

屯堡中的石頭建築作者:斬假石
屋前屋後的路上,一個個包著白色頭帕、系著圍裙、穿著藍色或白色寬袖對襟長衣的天龍婦女在行走、在說笑、在勞作,腳上穿的翹頭繡花鞋頗為吸引人,後來才知道,這叫翹翹鞋,是屯堡女人特有的,過去在翹角處還是可以藏刀片的,敵人進犯時繡花鞋也能當武器用。也許是出於戰爭的需要,屯堡女人早在明朝時就不纏足了,所以,屯堡女人又有“大腳妹”之稱。戰時由於男人們要操持戰備,這裡的女人便比其他地方的女人擔當了更多的農務,另外還要承擔著生育和撫養孩子的工作。相比於用一生時光守望一座貞節牌坊的徽州女人,這裡的每一個“大腳妹”,也是一部屯堡女人的史詩。
緣自軍營的“假面舞會”

眼花繚亂的地戲表演作者:照看天下
在屯堡人心中,地戲是永遠割舍不掉的情結,沒有地戲,過年像是沒了味道。戴著假面的地戲,比起描眉畫眼、音韻悠揚的京戲、越劇來,是少了很多精細,但其間的原始、粗獷的韻味,卻是與數百年前漢族文化更為接近的形態。
在屯堡,地戲也叫“跳神”,一般每年演出兩次,一次在春節期間,稱為“玩新春”,另一次在7月半谷子揚花的時節,稱為“跳米花神”。 演出的劇目有:《封神演義》、《大破鐵陽》、《東周列國志》、《楚漢相爭》、《三國演義》、《大反山東》、《四馬投唐》、《羅通掃北》、《二下偏關》、《八虎闖幽州》、《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岳雷掃北》等,演出時,演出者將插著長長雉尾的面具(當地人稱之為“臉子”,仰戴在頭頂,臉罩黑紗)。演出者都是普通的屯堡人,戲裝是簡單的戰裙,演出者手拿短小的木制兵器和扇子,在一鑼一鼓伴奏下,以高亢的聲調展開劇情。

地戲表演作者:凌凌兒
地戲怎樣來的?說法不一,最簡單的解釋是:“祖宗帶來的。”對於地戲的真正由來,歷史上也沒有確切記載。民間傳說,第一堂臉子是洪武年間一個姓湯的指揮從南京帶來的。
歲月荏苒,地戲所擔負的“寓兵於農”的功利目的已不復存在,而作為一種世代傳承的文化現像,它已深深地滲入到屯堡人的生活之中,成為屯堡人最引人注目的風俗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地戲,屯堡人就會喪失它最具光彩的特征。

亮相作者:stc14
一個屯堡村寨演繹的就是一段歷史,看似王化未開的偏遠一隅,背後所深藏的故事卻是與中原文明的血乳相融,歷盡滄桑,能感受到他們鄉音不改的執著中透露著對故土的向往與神情。六百多年過去了,他們的生活種種依然沿襲著明代的文化習俗,演繹著一幕幕穿越時光的歷史畫卷。
【景點介紹】

黔中深處的江南風韻作者:沉靜心靈
天龍屯堡古鎮位於貴州省西部安順市的平壩縣,在喀斯特地貌大山深處,有天台山、龍眼山兩山脈,距貴陽市72公裡。
這裡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順元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名“飯籠驛”。
明初時,朱元璋調北鎮南,在這裡大量屯兵,兵來自江浙漢族,本世紀初被當地儒士改名為“天龍屯堡”。
地址: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開放時間:7:30-19:00
門票:45元/人(包含天台山以及伍龍寺) 電話:0853—429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