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克沁,木卡姆響過
在行者們心中,新疆這個神秘悠遠的詞語所帶來的聯想必定是大漠、雪山、胡楊林。但魯克沁這個小鎮會有多少人知道?這座在荒漠與戈壁縫隙之間的孤城有它獨有的尊嚴。歷史上戰火紛飛,遷徙的駝隊,中西文化的碰撞,繁華離去,都在這片蒼老的土地上如歌劇般上演著。歷史是無情的,但魯克沁有個對這片戈壁動情的名字:柳中城。
從烏魯木齊坐車出發到達魯克沁大約行駛3 小時,沿途的景色自然是沒有邊際的戈壁。柳中地區地理位置重要,它北依天山博格達山和火焰山,西望中天山喀拉烏成山,南接庫魯克塔格山和庫木塔格沙漠,東為哈順戈壁,正是魯克沁在新疆重要的地理位置塑造了魯克沁輝煌的歷史。
大約在西漢時期,吐魯番盆地柳中(今鄯善縣魯克沁鎮一帶)就開始了屯田,加上絲綢之路北道及大海道上商隊的經過,柳中地區成為重要的絲路驛站、軍事重鎮和屯田要地,烽燧相連,稼檣殷盛。被天山融化的雪水灌溉後,桑棉葡瓜麥豐饒。《魏書·高昌傳》稱這裡“厥土良田,一歲再熟”。

柳中是絲綢之路大海道抵達西域的第一個重要“口岸”,是歷代兵家用兵之地,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彙聚之地。歷史上,突厥、匈奴、漢、回鶻、蒙古、羌等民族在這裡爭相經營,用兵無數,看中的,正是這裡的交通地位和沃土良田。柳中地位的重要還體現在從這裡翻天山250公裡可抵達北庭都護府(今吉木薩爾縣),向東南逾庫魯克塔格山300公裡可達河西走廊重鎮敦煌,向西南300 公裡可抵達樓蘭古國。因此,魯克沁是中原進入西域的咽喉鎖鑰,更似一把插入西域的尖刀,保證了中原對西域的控制。歷史上,東漢的關寵、班勇先後以這裡為屯田基地,對匈奴開展鬥爭。
下車後信步游覽魯克沁,初春一片清冷,如沙礫的雪和一些枯黃的稻草隨著刺骨的寒風伴隨著我在這座孤城中游蕩。這裡地處偏遠,現在又是初春,空空的城中少有游客。沒有高樓,沒有繁華的商業區,只有一些好奇望著我的村民,這也是中國多半村鎮的景像。但鎮子的建築布局很獨特,全是生土建築。至今柳中城古城牆仍殘留著,魯克沁人沿著城牆邊建起了自己的家。用泥巴做的房子,一層住人,二層是曬制葡萄干的晾房。走入魯克沁就等於走入了葡萄的王國,一顆顆甘甜葡萄浸透了魯克沁人甜美的生活。那一座座經歷了千百年風雨洗禮的民居時刻透發著歷史的厚重感,從那一座座古老民居的細微處看,就會領略這座古鎮的美麗。

沿街兩旁有伊斯蘭風味飯館,在飯館外的烤肉爐上飄散的肉香味誘惑你的舌頭。坐下吃幾串正宗的新疆烤肉,和烤肉師傅隨便聊上幾句。熱情的師傅說不准就會對你講起魯克沁的歷史,他所講的歷史其實就是他們家族的歷史。閑聊過後喝一碗新疆特有的磚茶,和烤肉師傅告別繼續在城中閑逛。可以在路邊的干果店買一點魯克沁的葡萄干,邊走邊吃。路邊有正在打鐵的鐵匠鋪,可以去看看強壯的鐵匠師傅是如何用碩大的鐵錘將紅紅的鐵條變成一把鐮刀。突然間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鐵器時代,想求鐵匠師傅為自己打造一把長劍,去闖蕩江湖,行俠仗義。估計這古老的景像也只有在新疆才能看到了。多少代人在這片土地上用生命譜寫著魯克沁的歷史,讓民族文化的精華沉澱在歲月的喧嘩之後。
歷史上魯克沁地區人種、民族成分復雜,這種復雜反映在融合與寬容上。大唐時期,歐亞非各大民族均經這裡東進中原,經商、學習、觀光、傳教,一睹大唐盛世,於是,吐魯番盆地的魯克沁地區形成了人類學博物館。魯克沁地區今屬鄯善縣,下轄魯克沁鎮和吐峪溝、達浪坎、迪坎爾鄉,人口約3 萬人,其中95% 為維吾爾族,漢族和其他民族只占5%。
這裡沒有一個導游,由自己的心靈與雙腳帶領你走進這個古城最隱秘的心髒,讓歷史悠遠的歌聲伴著心靈走入魯克沁的血液之中。在魯克沁,最值得流連的是村中每戶人家的小院、巷路。院落套院落,巷路接巷路,曲折蜿蜒,會誤入“歧途”,進入廢棄的死胡同。村中的孩子比較頑皮,他們見多了來這裡的游客,尤其是外國游客。他們見生人不再說“亞克西木斯孜”和“霍西”,而是改說“How are you”或“你好”、“再見”之類的。他們喜歡照相,將他們的大眼睛、黑頭發伸進游客的相機鏡頭裡,做鬼臉,伸舌頭。老人們也喜歡照相。但要記住,一定叫他們寫一張維文地址以便連同照片一同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