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中國社科院考古學家近期在邯鄲境內挖掘出土近3000尊東魏和北齊王朝時期佛像,這些佛像大約有1500年歷史。中國社科院一位考古學家認為,此次發現是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同類發現。
這是在中國邯鄲境內出土的一個古佛像頭部。這些佛像大多是由白色大理石和石灰石雕刻而成,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朔到東魏和北齊王朝,不過現在許多佛像已斷裂。此次挖掘地點位於東魏和北齊王朝國都鄴城外。專家認為,這些佛像可能埋藏於北齊滅亡之後,後來的帝王曾試圖肅清該國的佛教。專家稱“這些斷裂的佛像可能是從過去的一些寺廟廢墟中收集而來並掩埋於一個大坑中。”在某些情況下,佛像也有可能是虔誠的信徒在危險時刻自己掩埋的,“在其他一些遺址上發現的碑銘顯示,有些古老的破碎佛像並不只是簡單地掩埋於大坑中,而是以一定的程序虔誠地埋藏。”

這尊佛像擺出佛教藝術中常見的盤腿姿勢。這種佛像在5世紀時期的中國很常見,表示佛正處於修行初期,首次感悟生命的苦難,並決心盤坐於菩提樹的陰影下直到從這個世界解脫,“這是源自印度的一種形像,展現佛的一生歷程,他放下王子之尊去尋找人生真諦。”在5世紀時期的中國,這種沉思的佛像造型非常普遍。“人們認識到,佛本身也是人,他們相信自己通過修行、沉思及精神的升化,也能夠得到啟迪和解脫。”

古代中國人捐獻給寺廟的佛像通常都是經過精心裝飾的,如本圖中的這尊新發現的菩薩頭像,“人們希望使用貴重的材料以顯示他們的慷慨大方,這些材料包括大理石、青銅和貴重的顏料和黃金等。”

一位中國考古學家小心翼翼地捧著一個古代無頭佛像,這也是近期挖掘出土的數千佛像之一。從公元5世紀中期起,這種獨立的佛像開始大量出現。在此之前,佛像通常以一組出現,包括一對侍者。

一個失去身體部分的石質佛像。這個佛像頭部周圍環繞著一圈帶有蓮花的頭環,這是一種重要的佛教標志,代表著純潔與輪回。“佛的頭頂有一個隆起物,那代表著他擁有超凡的智慧。在這個佛像上隆起物並不是特別高。在5世紀時期的中國,許多佛教徒經常花錢請人雕刻佛像,然後捐獻給寺院。這是做善事積德的方式之一。”

3月20日,中國考古學家站在挖掘坑的邊緣。在今年1月份的挖掘中,這個坑中共出土數千個古代佛像。這些佛像長度不一,最短8釐米長,最長有真人大校專家介紹說,如此大規模發現相當罕見,此前很少聽說過。比如,在1950年代,考古學家曾經在中國河北省境內一座寺廟遺址上發現了2000多片破碎的大理石佛像碎片。蔣人和說,“那些佛像與近期在鄴城發現的佛像風格很相似。5到6世紀是佛教在中國傳播和發展最重要的時期。我們知道,佛教大約在漢代傳入中國。最初,可能是由外國人進行傳教,後來隨著漢代的滅亡,佛教在中國越來越盛行。到5到6世紀期間,連接中國和中亞的絲綢之路不僅僅帶來了大量的貿易和交往,佛教和尚也從印度進入中國,中國和尚也開始遠游、學習,因此佛經也開始被譯成中文。”(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