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光年外發現迄今最古老行星誕生於宇宙之初

天文

導讀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行星圍繞它們的恆星運行的藝術概念圖 3月28日消息,據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科學家表示,他們發現的圍繞一顆距離地球375光年的恆星運行的兩顆巨大的行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外星世界。據估計,已經有128億歲的主星及其兩顆行星可能是在宇宙剛剛誕生時形成的,發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後不超過10億年。 研究負責人約翰-塞蒂亞旺在德國海德爾� ...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行星圍繞它們的恆星運行的藝術概念圖

3月28日消息,據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科學家表示,他們發現的圍繞一顆距離地球375光年的恆星運行的兩顆巨大的行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外星世界。據估計,已經有128億歲的主星及其兩顆行星可能是在宇宙剛剛誕生時形成的,發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後不超過10億年。

研究負責人約翰-塞蒂亞旺在德國海德爾堡馬普天文研究所進行了這項研究,他說:“銀河自己迄今還未完全形成。”在最近的一項研究期間,塞蒂亞旺及其同事發現有兩顆行星圍繞編號是HIP 11952的恆星運行的跡像。根據該科研組的計算結果可知,其中一顆行星幾乎與木星一樣大,它圍繞軌道運行一周大約需要7天時間。另一顆行星的質量是木星的近3倍,圍繞軌道運行一周需要9個半月。如果這些行星是在它們的主星形成很久以後才誕生的,那麼它們可能比看起來更加年輕,然而該科研組表示,這種假設不太可能是真的。塞蒂亞旺說:“通常行星會在恆星形成後不久就誕生了。第二代行星也有可能會在一顆恆星死亡後形成,不過這種猜測仍具有爭議性。”

塞蒂亞旺及其同事利用徑向速度技術發現這兩顆古老的行星,天文學家通過該技術,會發現由圍繞主星運行的世界產生的引力拖拽導致的一顆恆星的亮度出現的周期性變化。這一發現暗示,這顆行星有可能是在宇宙之初形成的,只是當時的恆星都是貧金屬星(metal-poor stars),這個天文術語指的是缺少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的恆星。塞蒂亞旺表示,HIP 11952的“鐵含量僅為我們的太陽的10%”。行星起源於這種恆星的想法與已被廣泛接受的理論——增長模式(accretion model)背道而馳,後者認為重元素是行星形成所必不可少的。即使土星和木星等氣體龐然大物也需要重元素才能成形,因為它們是在固體核心的基礎上形成的。

吸積理論迄今一直得到以下資料的支持:到目前為止發現的大部分存在行星的恆星都相對比較年輕,並擁有中到高等數量的金屬。不過塞蒂亞旺表示,也許這裡存在觀測偏好。他說:“也許天文學家認為增長模式是正確的,因為行星獵人一直著眼的大都是年輕行星。為了驗證這個問題,在(更古老的)貧金屬星周圍尋找行星非常有必要。”雖然最新發現的這兩顆行星非常高壽,但是它們不太可能再活130億年。塞蒂亞旺表示,這顆主星很快就會轉變成一顆紅巨星,這是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的生命最後階段。在這個階段,該恆星的體積會增大,它有可能會吞噬掉附近的任何行星。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本周的在線雜志《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孝文)


精選文章: 天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