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宮千年古井仍有活水

考古

導讀 該博物館古井遺址首次對公眾試開放,14.3米的“深井之王”引人注目 摘要:備受關注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又再掀起一角面紗。記者昨日探營獲悉,館內“古代水井文化”部分首次嘗試以原址形式與觀眾見面。雖距今兩千余年,井中仍可見潺潺清泉。 南都訊 備受關注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又再掀起一角面紗。記者昨日探營獲悉,館內“古代水井文化”部分首次嘗試以原址形式 ...

該博物館古井遺址首次對公眾試開放,14.3米的“深井之王”引人注目

摘要:備受關注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又再掀起一角面紗。記者昨日探營獲悉,館內“古代水井文化”部分首次嘗試以原址形式與觀眾見面。雖距今兩千余年,井中仍可見潺潺清泉。

南都訊 備受關注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又再掀起一角面紗。記者昨日探營獲悉,館內“古代水井文化”部分首次嘗試以原址形式與觀眾見面。雖距今兩千余年,井中仍可見潺潺清泉。

自去年7月份,南越王宮免費開放三層陳列展覽後,龍年春節期間,它正式曬出了與其他博物館不同之處———遺址展覽。據館方介紹,此次試開放主要展示的是南越國和南漢國食水井、南越國地下排水渠道等遺跡。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是我國古代先民生產、生活的寫照,地處南方的廣州更是如此。這在南越國宮署遺址內可見一斑。據介紹,該遺址是秦漢郡治、六朝衙署、隋唐都會、宋元督府、明清布政司署的所在地,歷朝文化遺存層層疊壓。自1995年以來,此處發現的水井逾500口,年代從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一直延續到近現代。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在國內的大遺址裡極為罕見,被譽為廣州古代水井的天然博物館。

目前與市民見面的古井僅有3口,未來將在王宮主體遺跡部分,展示更多朝代的水井。工作人員表示,“由於500多口水井大部分是重疊的,不可能全部向觀眾開放,部分需要回填保護,只能挑較具代表性的,能體現古代排水雛形的水井”。

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這口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食水磚井。該井內徑1 .04米,深14 .3米,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最深的漢代磚井。其井壁用弧扇形磚錯縫疊砌而成,井底鋪有砂岩石板。井壁與井坑壁之間用純淨的山崗土隔開,防止污水流入井內。至今,井內仍可見活水。

據悉,本次展覽還采取了全新的嘗試,為觀眾近距離接觸文物設計了一組由歷代磚瓦、陶瓷標本鑲嵌而成的展示牆。市民可以透過這堵景觀牆體,感受廣州兩千多年來發展的歷史軌跡。

采寫:南都記者 李曉瑛 石靜瑩

保護難題

木、石、土、陶共處一室

據文保專家介紹,目前南越王宮署遺址的保護,面臨著一個“世界難題”。遺址中木質、石質、土質、陶質以及磚瓦等文物共存,“保護了這種文物,可能又會損害另外一種文物”。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廣州地區空氣干濕變化較大,對展廳內的文物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如果館內使用了空調,濕度減少會否讓土質文物龜裂?如果在室內加入水霧,增加濕度,又能否保障木質文物不受影響?”

據悉,展示之前,各水井中已經預先埋放了抽水泵,“因為在枯水期與豐水期,井內的水位差別非常大,我們暫時無法確定處於哪個水位是對文物保護最有利的,保護方案仍待制定”。

此外也存在人才缺乏的困境。館方表示,單獨對某個材質的文物進行保護,在業內已有一套比較完善的方法,但是對如此復雜的材質保護,在世界範圍內也比較罕見。今後,館方或會與國外有關機構進行合作,尋求技術方面的支持。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