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光年外老鷹星雲最新圖像公布

天文

導讀這張圖像非常特殊:它幾乎是由電磁波的兩端構成的,即綜合了來自赫歇爾空間望遠鏡的遠紅外數據,以及XMM-牛頓空間望遠鏡的X射線波段數據。1995年,美國宇航局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一張名為“創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的照片成為20世紀天文攝影的經典之作,拍攝時使用了SII/H-alpha和OIII濾鏡。這張經典照片涵蓋了老鷹星雲的一部分,這裡是一個恆星新生區。畫面中最高的 ...


這張圖像非常特殊:它幾乎是由電磁波的兩端構成的,即綜合了來自赫歇爾空間望遠鏡的遠紅外數據,以及XMM-牛頓空間望遠鏡的X射線波段數據。

1995年,美國宇航局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一張名為“創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的照片成為20世紀天文攝影的經典之作,拍攝時使用了SII/H-alpha和OIII濾鏡。這張經典照片涵蓋了老鷹星雲的一部分,這裡是一個恆星新生區。畫面中最高的雲柱延伸長達4光年。

M16(老鷹星雲)是一個彌散狀發射星雲,其中包含有年輕的星團NGC6611。這裡展示由不同觀測設備在不同波段上拍攝的該星雲圖像
1月22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道,來看一下不同視角的老鷹星雲吧!1995年,美國宇航局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一張名為“創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的照片成為20世紀天文攝影的經典之作。進入新的一年,歐空局的兩台在軌運行的空間天文台又為我們帶來了新的作品,讓我們一窺這一活躍的恆星新生區的最新景像。

老鷹星雲位於巨蛇座,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其中包含有一個年輕的高溫星團NGC6611。這個星團用常規的家用業余天文望遠鏡就可以看到。它的光和熱雕琢著周遭充滿塵埃和氣體的空間,形成巨大的空洞和塵埃柱,每一個這樣的塵埃柱長度都有數光年。

哈勃的高分辨率圖像揭示出這一區域正有大量的年輕恆星誕生,在這些雲柱之中,深藏於一些被稱之為“蒸發氣態球狀體”(EGGs)的小塊雲塊之中,新生的恆星正被不斷制造出來。然而,由於塵埃氣體雲的阻擋,在可見光波段觀測的哈勃望遠鏡無法看到這一些背後的秘密,並以此獲取有關恆星在此誕生的直接證據。

而現在這一遺憾得到了彌補:歐空局所屬赫歇爾空間望遠鏡拍攝了有關這些雲柱及其周遭塵埃氣體雲團的最新圖像。這一觀測是在元紅外波段進行的,從而讓天文學家們的視線首次得以穿過塵埃雲團,窺見其內部的結構奧秘。而與此同時,同屬歐空局的XMM-牛頓望遠鏡也獲取了該區域的X射線圖像,證實這些高溫的年輕恆星正是雕琢出這些精美雲柱的原動力。

結合所有這些最新的觀測數據,加上歐洲南方天文台設在智利帕拉那山甚大望遠鏡(VLT)獲取的近紅外觀測數據,以及設在智利拉西拉的德國馬普學會2.2米口徑望遠鏡獲取的可見光觀測數據,我們首次得以以前所未有的清晰視角欣賞這片天區獨具特色的美麗。

在可見光波段,這一區域發光的原因主要是塵埃氣體雲對恆星光芒的反射以及充斥於空洞中的炙熱氣體發光,這些光源覆蓋了巨大雲柱的表面和其它滿布塵埃的精細結構。而在近紅外波段,塵埃幾乎變得透明,從這一波段觀察,巨大的雲柱幾乎消失不見了。在遠紅外波段,在工作在這一波段的赫歇爾望遠鏡眼中,這裡低溫的塵埃和氣體雲又再次出現了,只是在這一波段它們所發出的是自身的光芒,而非反射來自恆星的光線。

這裡廣布的塵埃和氣體雲構成精細的纖維卷曲,讓天文學家們得以藉此觀察到在受到近旁年輕恆星發出的劇烈紫外輻射環境中,這些纖細的結構是如何與之相互作用的。XMM-牛頓望遠鏡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這裡的高溫年輕恆星。

在2001年,歐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遠鏡獲取的近紅外圖像顯示在這裡的“蒸發氣態球狀體”(EGGs)團塊中,僅有一小部分擁有正在形成中的年輕恆星體。然而,此次赫歇爾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讓科學家們首次得以在更加廣闊的區域中進行搜尋並借此加深他們對於存在於老鷹星雲內部塑造和毀滅力量的認識。

來自早期歐空局的紅外空間天文台以及美國宇航局斯必澤空間紅外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結合此次由歐空局XMM-牛頓望遠鏡獲得的最新數據,讓天文學家們得到一個推測,他們懷疑在星團NGC6611中有一顆大質量的高溫恆星曾經在大約6000年前發生超新星爆發,釋放出劇烈的衝擊波並摧毀了塵埃柱結構。

然而由於老鷹星雲和地球之間的遙遠距離,我們在地球上要想目睹這毀滅的一幕或許還將需要等待數百年的時間。

盡管地面大口徑望遠鏡仍在持續不斷地獲取有關我們這個宇宙的最驚人的圖像,但是由於地球大氣層的阻攔和吸收效應,對於遠紅外,中紅外和X射線波段天文觀測而言,在地面上是不可能進行觀測的,只有借助空間技術將望遠鏡或探測器送到地球大氣層之外。

運行在地球軌道上的觀測設備,如歐空局的赫歇爾空間望遠鏡以及XMM-牛頓空間天文台都在不斷的獲取最新的觀測數據,讓人類實現對整個電磁波譜的觀測全覆蓋。對於老鷹星雲這種復雜天區的觀測將幫助天文學家們理解恆星走過的復雜而令人驚嘆的一生。(晨風)


精選文章: 天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