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歲金陵中學鐘樓大修 曾上演真實版《十三釵》

歷史

導讀 昨天,金陵中學標志性建築鐘樓正式開工修復。今年123歲的金中鐘樓曾是南京赫赫有名的洋派建築,被譽為南京第一高樓,蔡元培、徐悲鴻、宗白華等大師級人物常在此“溫暖聚會”,最為傳奇的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後,鐘樓的地下室一度成為藏匿和保護婦女免遭日寇蹂躪的處所,上演了真實版《金陵十三釵》。 123年前的南京第一高樓 1888年,美國美以美會創� ...

昨天,金陵中學標志性建築鐘樓正式開工修復。今年123歲的金中鐘樓曾是南京赫赫有名的洋派建築,被譽為南京第一高樓,蔡元培、徐悲鴻、宗白華等大師級人物常在此“溫暖聚會”,最為傳奇的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後,鐘樓的地下室一度成為藏匿和保護婦女免遭日寇蹂躪的處所,上演了真實版《金陵十三釵》。

123年前的南京第一高樓

1888年,美國美以美會創建了金陵中學的前身彙文書院,當時,彙文書院所處的干河沿和它以北的鼓樓地區與今天的繁華遠不能比,到處是曠野和農田。“當時的市中心在大行宮、夫子廟,但建校第二年,也就是1889年鐘樓建起,這是南京市當時的第一高樓,一下子就成名了1

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這棟樓是基督教在南京建造的學校建築中最老的一棟,當時被稱為南京第一幢“洋樓”,也是當時南京最高建築,距今已有123年的歷史。

當時的老百姓不知道彙文書院,但知道三層洋樓,這是他們給鐘樓取的外號。當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黃包車,就像今天打的一樣,說去彙文書院,車夫會很茫然,但要說到三層洋樓,那車夫一准會把你拉到目的地。這是因為當時彙文書院以北沒什麼建築,更別說高樓了,就是站在下關 江邊,也能把鐘樓看清楚,悠揚的鐘聲一響,長江邊上的人都能聽見。

蔡元培在此迸發“鳥瞰美學”

20世紀30年代的南京,幾乎所有的建築內都沒有取暖設備,偏偏在這座房子裡,裝有一套美國制造的用電取暖的暖風系統。

蔡元培、宗白華和徐悲鴻三人都患有或輕或重的風濕病,潮冷天氣裡,周身都不爽,他們管在鐘樓裡的聚會叫做“溫暖聚會”。他們常拿著平時舍不得喝的茶葉或咖啡在此暢談,當時金陵中學兼任理化教員和實驗室主任的孫明經就是記錄員。

一次蔡元培心情很好,說起以前在上海看過的一部美國動畫短電影,電影表現幾只大雁在天上高飛,一邊飛,雁媽媽一邊讓小雁們俯瞰大地,給孩子們介紹看到的山川河流……說到此處,蔡元培突然來了靈感,對孫明經說:“你能不能飛到南京的天上去,從天上用你的攝影機把南京鳥瞰一番,讓我們一起感受感受"鳥瞰美學"中的南京如何?”不久,孫明經真的有機會登上一架專門用於空中拍攝的飛機,從空中把南京城裡城外統統拍攝了一番。

地下室抗戰時成婦女避難所

鐘樓被叫做三層洋樓,從外表看,也的確是三層,三層以上有一個小小的房間,用於安置銅鐘,因此也有人叫它三層半,而鐘樓的地下竟還有一層,這是許多人都不知道的。”彭老師說,就是這個地下室,曾作為藏匿和保護婦女免遭日寇蹂躪的處所。

據悉,1938年初,金中劃為難民區,住滿了難民。工友嚴師傅將40余名難民婦女藏進鐘樓底下的地下室,暗中給她們送飯送水。一天,日寇進校搜查,揚言要把無人認領的難民統統抓走。嚴師傅先認一難民男青年為兒子,另一位王師傅又認一難民姑娘為女兒,使他們幸免於難。被救的兩人,後來結為夫婦,1960年還來金中找恩人報恩。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