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豹是青藏高原的地方性動物。札達盆地發現了雪豹祖先的頭骨和牙齒材料,年齡約為440萬年,是最早的記錄。這是冰期動物起源於青藏高原的一個確切例證。(資料圖片)

藏羚羊(鄧濤攝)
你看過《冰河世紀》嗎?是不是也被猛犸像、雪豹等憨態可掬的動物們吸引過?其實這些動物有個共同的名字——冰期動物。科學家們一直在討論,冰期動物究竟從何而來?傳統認為,這些動物起源於北極,隨著冰期的來臨,逐漸遷移到低緯度地區。但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卻提出:冰期動物極有可能起源於青藏高原。
最新化石研究表明,冰期動物或許起源於青藏高原
第四紀冰期的動物以披毛犀和猛犸像為最典型代表,它們身披長毛的形像也成為冰期的符號性標志。從距今約10萬年開始的末次冰期是披毛犀-猛犸像動物群最繁盛的時期,它們在1萬年前冰期結束、暖期開始時絕滅了。然而,這些適應於冰雪環境的動物從何而來,此前一直是一個科學之謎。科學界推測這些冰期動物起源於北極圈地區,此後隨著冰期的加強逐漸向南遷移。從學術和常識的角度看,這都是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但由於證據的缺乏,長期以來既無法被證實,也無法被否定。
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究員為首的中外科學家在日前出版的《科學》雜志上報道了在我國西藏阿裡地區札達盆地發現的已知最原始的披毛犀及其共生的其他寒冷適應性動物化石,由此證明,冰期動物的“極地起源”假說實際上是南轅北轍,判斷錯了它們的遷徙擴散路線。
鄧濤等人研究了來自西藏的新化石材料,認為冰期動物群的一些成員在第四紀之前已經在青藏高原上演化發展,也就是說青藏高原才是它們最初的演化中心。在370萬年前冰期尚未出現之時,冬季嚴酷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已經成為一片冰雪世界,為動物提供了特殊的“訓練基地”,使它們形成對寒冷氣候的預先適應。隨著冰期在280萬年前開始顯現,西藏披毛犀離開高原地帶,經過一些中間階段,最後來到歐亞大陸北部的低海拔高緯度地區,與犛牛、盤羊和岩羊一起成為繁盛的披毛犀-猛犸像動物群的重要成員。鄧濤認為,已有的化石資料顯示,獨特的青藏動物群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時期。
化石對比表明,冰期動物由青藏高原遷往別處甚至北極
或許有人有疑問:為什麼說青藏高原出土的披毛犀化石就是最原始的化石呢?如果去北極發掘,會不會發掘出更古老的披毛犀化石?

犛牛化石非常稀少,分子生物學證據將犛牛與歐洲/美洲野牛確定為姐妹群,大多數人同意它們有起源於亞洲中部的共同祖先,在晚更新世跨越白令陸橋侵入了美洲。(鄧濤攝)

盤羊是在晚更新世的最後一波遷徙浪潮中到達北美的。盤羊現在分布於青藏高原及其西面和北面的山地,在更新世時期其分布可能向西遠至法國。 (資料圖片)
鄧濤解釋說,是化石的“特點”清楚地告訴了人們一切。“我們把發掘出的化石與之前在其他地區發掘出的化石進行了對比,從發育的不同形態、階段,判斷出哪個化石的時代更早。”鄧濤以披毛犀為例解釋說,披毛犀有一個獨特的構造——鼻中隔,簡單地說就是鼻子中間的骨頭。一開始這個“鼻中隔”只是一塊軟骨,“隨著冰雪環境的到來,披毛犀雪鏟一樣的鼻角越來越大,作為支撐的鼻中隔就逐漸發育,開始變成一塊不完全的硬骨,到後來就成了一塊完整的骨頭。”鄧濤說,他們發現西藏披毛犀化石的鼻中隔只是一塊不完全的硬骨,早先在亞洲北部、西伯利亞等地發現的披毛犀化石的鼻中隔都比西藏披毛犀的鼻中隔要“完全”——“這說明西藏披毛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原始的披毛犀,同樣的道理,其他冰期動物也可能起源於青藏高原。”但鄧濤也坦承,科學總是在不斷發展的,或許有一天,人們會在其他地方發現更早的披毛犀化石,“那一天,結論可能被改寫”。
這一結論也得到分子生物學的支持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為這一觀點再添佐證。現在,已經發現6種常見的青藏高原現生大型動物有化石或分子證據證明其起源於青藏高原。岩羊、藏羚羊和雪豹可以追溯到晚中新世或早上新世的青藏高原化石記錄;其他3種大型有蹄類,即犛牛、藏野驢和盤羊根據強有力的分子生物學證據或詳細的化石證據顯示,其青藏高原的祖先種群產生了能夠在晚更新世擴散到歐亞大陸北部“猛犸像草原”的後代,其中盤羊以及犛牛的親戚野牛,跨過白令陸橋遷徙到北美。所以,至少有一些高緯度全北界的冰期動物具有相當確切的青藏高原起源。
現代青藏高原哺乳動物群的多樣性水平非常低,其中多數在高原上具有悠久的生活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新世,因此證明它們在高海拔的高原範圍內具有長期的適應過程,或者在更新世擴大了它們的分布範圍,成為高緯度全北界動物群的重要成員。在極端的寒冷氣候和稀薄空氣中,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時期可能成為這些動物的適應基地。當冰期來臨時,北極和北方的生態環境開始擴展,青藏高原動物群在與其他歐亞大陸北部甚至北美動物群的競爭中占據了優勢地位。(侯素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