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近代威海衛:天然良港,軍事要塞

歷史

導讀 天後宮街景,攝於1902年。 露天戲劇演出,攝於1904年。 子騾轎是民間小康人家的代步工具,攝於1909年。 劉公島鐵碼頭處的景觀,攝於1938年。 ■滄桑齊魯 □本報記者彭輝本報通訊員張軍勇 10月份,由威海市檔案局編纂的雙語圖文版歷史新作《1398—1949歲月威海》正式出版發行。全書共10萬字,收錄了館藏的480幅珍貴老照片,其中有相當一大部分是專門派人趕赴英國翻拍、收� ...

天後宮街景,攝於1902年。

露天戲劇演出,攝於1904年。

子騾轎是民間小康人家的代步工具,攝於1909年。

劉公島鐵碼頭處的景觀,攝於1938年。

■滄桑齊魯

□本報記者彭輝本報通訊員張軍勇

10月份,由威海市檔案局編纂的雙語圖文版歷史新作《1398—1949歲月威海》正式出版發行。全書共10萬字,收錄了館藏的480幅珍貴老照片,其中有相當一大部分是專門派人趕赴英國翻拍、收藏而來。

由於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異,使得那些來威的外籍人士更多地聚焦於迥異於西方文明,而威海人自身又習焉不察、且至今早已遁於無形的那些傳統景物,老照片的價值由此更加豐富而長久。

鏡頭的背後,是西方攝影師審視的目光。伴隨著老照片,西方視野中的近代威海,呈現在人們面前。

天然良港,軍事要塞

威海被西方所認識,有史料記載的始於19世紀初。1816年8月27日,英國“阿爾塞斯特”號護航艦和“裡拉”號帆船勘查朝鮮海岸途中,來到威海。隨行的巴塞爾·郝爾上尉在航行記錄中,僅留下了一點關於威海的風和氣候以及岩石質地的簡短描述。1832年7月14日,東印度公司間諜船“阿美士德”號偵察中國沿海口岸時,來威停留一天,隨行的德籍傳教士、著名漢學家郭士立留下了西方對於威海人的最初評價。1860年英法聯軍遠征中國時,英軍再次來到威海。1898年英國戰艦破濤東來,威海在殖民體制下被迫對外開放。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漂洋過海來到威海。

在這些西方人的眼中,威海首先是個天然良港,軍事要塞。英國國會議員貝思福將軍以及文職海軍大臣奧斯釘張伯倫告訴議會:“這座海港是一處優越的海軍基地,潛在價值非常高,她可能是全中國最優良的深水港,並且除了香港以外,她是唯一能讓戰艦停泊在海岸附近的海港,遠遠優越於膠州。無論和平還是戰爭時期,該基地都能給海軍帶來極大便利……她的作用應類似於直布羅陀對地中海基地所發揮的作用;她同香港的關系也應類似於直布羅陀同馬耳他的關系。”

而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裡除軍事考慮外,還希望借此為英國奪得外交和商業方面更為廣泛的利益:“威海衛的優勢在於她是一處海軍基地,其所處區域的重要性正在迅猛增長,其商業活動的規模也在逐年擴大……在華北,我們有必要擁有一處海軍基地,而威海衛將能幫助我們實現這個目標,我毫不懷疑她在商業利益方面能充分滿足我們。”

早在1900年,馬來州總督瑞天成爵士來威考察後,就向倫敦報告,“威海衛是香港至大連灣之間最好的港口”。殖民部也認為“在威海衛造船很方便,汽船可以在任何風力下裝卸貨物,中國沒有其他港口可以使船舶如此近地靠岸停泊。”港英政府的調查報告也指出“威海港地理位置優越,輪船可以全天候裝卸貨物,再加上肥沃多產的土地和勤勞苦干的人民,出口貿易的發展絕非遙不可及的事。威海衛顯然能夠更好地同華北其他港口抗衡。”

旅游勝地,度假天堂

在近代西方人眼中,如果說對於威海其他方面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分歧,那麼在氣候和旅游方面的看法卻驚人地一致,處處充滿了溢美之詞。

最先認識到威海氣候優勢的,是踏遍四海的英國海軍。海軍大臣告訴議會:“威海衛的氣候在世界上無與倫比,最有利於人類健康,具備發展成療養勝地的一切有利條件。”普通海軍士兵也普遍認為:“從氣候和健康的角度看,夏天的威海衛是最好的去處。”

英國殖民部這樣來評價威海的氣候:“威海衛的氣候出奇地好,簡直完美無比,在東方獨一無二,甚至舉世難找。一年四季都有益於健康,是全聯合王國最適合於建療養院的地方……毫無疑問,只要能夠提供足夠住所,很多歐洲人就想遷到威海衛。所以僅憑氣候條件,威海衛就可以稱得上大英帝國的一處有價值的領地。”

除官方以外,在普通僑民的心目中威海又是什麼形像?布魯斯是一位英國古典文學碩士,曾供職於被英國人視為遠東最優秀的歐式學校——威海衛學校,1902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面向西方宣傳威海的作品《威海衛租借地》。在書中,布魯斯寫道:眾所周知,威海衛具有一流的氣候。軍事家推崇她的軍事價值,政治家看重她的商業潛力,但都贊同她宜人的氣候……作為療養基地,威海衛沒有任何可挑剔之處,上帝已經把她塑造得完美無缺。簡言之,一年四季都處於最佳狀態,沒有理由不發展成全天候的健康基地。

丹麥猶太人馬易爾是當年上海最大的外資企業慎昌洋行的老板,該洋行隸屬美國摩根財團,是美國最大的對華機械出口企業。自1913年起,馬易爾在威海固定包租了一套海濱別墅用於家族度假,一直到1935年去世為止,前後歷時達22年之久。他的女兒安妮特回憶:“從我記事起,在中國期間我們所有的夏天都是在威海衛度過的……(每年前往威海衛的)航行中都顛簸得厲害,並且我們經常暈船,但一想到目的地是威海衛,就會覺得所有的勞累都是值得的。”

同馬易爾一樣,“對於香港、上海和遠東其他地方的僑民來說,威海衛是首選的海濱避暑勝地”,“所有曾享受過這一氣候的人都不會忘記這種經歷,並時刻引誘著他們來重溫一次。”

度假游的興起導致來威的外國人迅速增多,暑期街面上金發碧眼的西方人隨處可見。1934年的數據表明,當年城區人口不過兩萬來人,而來威避暑的34艘英國兵艦攜帶的官兵就達7800人,這還不包括同期來威的十六艘美國、意大利、日本兵艦官兵以及駐華外交官、中外客商、社會名流等形形色色的各路游客。這批人來威絕非走馬觀花、來去匆匆,而是一呆幾個月,甚至長達半年。即便事過幾十年,幾乎所有來過威海的西方人依然稱其為“天堂”,在威海的那段時光“如同天堂樂園般的快樂”。

民風淳樸,因循守舊

1832年郭士立來威時,認為“如果給予很好的訓練,他們會成為優秀的戰士,因為他們是我所見到的所有中國人中最勇敢的”,這是西方視野裡威海人的最初形像。

英國租借威海後,西方人得以近距離地走進威海社會深處,其觀察也逐步全面而深入。在英國人看來,“從整體上講,這裡人未受教育。但他們,尤其是農民,對外國人非常友好和客氣,與南方人的粗魯喧鬧明顯不同。他們性子慢,不會冒犯人。一般來說,其道德水准完全和蘇格蘭大部分農業地區的人一樣,尊重傳統、尊老愛幼”。

1902年任職英租威海衛行政長官的駱仁廷在職19年,是英租威海衛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行政長官,他在給殖民部的報告中寫道:“在管理過程中,這裡(威海衛)的華人並不像某些對中國一無所知的人所描述的那樣難以管理……中國人像其他人一樣存在缺點,但也有其優秀之處,那些批評者們往往視而不見。從管理的角度而言,中國人是很好統治的,因為他們信奉家族權力,他們的主要願望就是管好自己的家庭,作為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他要持重、有序、對父母子女和善,他們節儉、勤勞和安分。當這些優點占主導地位時,你會驚奇地發現中國人又比那些蔑視或批評他們的人都要優秀。”

擔任過溥儀洋帝師的莊士敦於1927年任威海衛行政長官,對於威海人“好管理”是這樣解釋的:“威海人情願接受英國統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模糊地認為,我們是遵從中國政府的要求和良好心意才來到威海的,某種程度上是在執行中國皇帝陛下的莊嚴願望,他們仍然稱我們為洋人,視中國為大國。即使在那些不願看到我們離去的人中,也根本沒有半點對英國統治的忠誠感情。他們認為,自己的皇帝由於某些不為人知的理由,暫時委托某些英國官員管理威海衛,而且無疑在適當的時候,皇帝會取消這種安排。因此,如果英國人膽敢勸說他們,即便是皇上不願意,也不能使外國人馬上離開,那必將會遭到他們的憤然駁斥。總之,威海人之所以默認英國統治,是因為他們的上司——山東巡撫,已經表示默認。但是如果中英之間出現外交糾紛,巡撫直接或間接下令,不再尊重威海地區的英國人,幾天或幾周的時間就會在租借地居民中引發起一種驚人的反抗外國勢力的情緒。”

讓威海人在舊的生產方式上生活下去是英國的最好選擇。莊士敦和駱仁廷也是相當成功地用中國人的統治手段去管理威海衛,直到上世紀30年代初,威海人的思想行為與前一個世紀並無兩樣。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