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測定大霧中多種多環芳烴致癌致畸物質

環境保護

導讀本報訊 (記者王春)復旦大學11月8日發布,最新出版的國際環境學科重要期刊《環境監測》在線發表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陳建民教授領銜的課題組,以李想博士為第一作者所作的有關霧污染及污染物痕量檢測方面的最新成果。這篇題為《霧—雨事件中多環芳烴的污染特征》的文章同時被選為雜志當期的封面重點推薦論文之一。 濃霧造成的低能見度對交通運輸危害極大。與此� ...

本報訊 (記者王春)復旦大學11月8日發布,最新出版的國際環境學科重要期刊《環境監測》在線發表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陳建民教授領銜的課題組,以李想博士為第一作者所作的有關霧污染及污染物痕量檢測方面的最新成果。這篇題為《霧—雨事件中多環芳烴的污染特征》的文章同時被選為雜志當期的封面重點推薦論文之一。

濃霧造成的低能見度對交通運輸危害極大。與此同時,在城市高污染條件下發生的霧,污染物溶於霧水中,更加劇了污染程度,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也對當地生態系統和區域氣候變化產生重大影響。至今,有關霧化學及其有機污染貢獻方面,一直缺少定量化的研究方法。

陳建民課題組通過自行設計的霧水收集器對上海地區的霧水進行收集,運用霧監測儀對霧過程進行全程觀測。可檢測到多種致癌致畸物——多環芳烴,總量大概在每升0.03—6.67微克範圍內。該濃度值與國內外其他地區相比偏高。同時,萘、蒽、菲等化合物占霧水中多環芳烴總量的80%左右。源解析表明上海大霧中的多環芳烴多來自本地化石燃料的燃燒,霧水中還含有大量的銨離子、鈣離子、硫酸根離子、硝酸根等無機離子。

同時,陳建民課題組還針對霧—雨過程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霧雨沉降作用確實能降低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但由於上海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大,加之起霧或下雨時空氣濕度大,大氣層較為穩定,水平對流和垂直對流都比較弱,會導致污染物在空氣中短時間內大量聚集,污染加重,極易演變成災害性霧霾天氣。結果表明,大霧中致癌物多環芳烴雨前雨後的濃度相差近500倍。

該成果正式發表,定量揭示了霧水中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分布規律及源解析,為我國控制化石燃料及汽車尾氣排放的發展戰略,以及降低大霧帶來的危害提供了科學依據。


精選文章: 環境保護

評論